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1日訊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青島自2005年到2019年霧天天數緩慢減少,年均霧天天數為41天,2006年出現峰值,為66天;隨后呈緩慢減少趨勢,到2019年達到最低值,為20天。

研究表明,青島市夏季霧天天數最多,占總霧天天數42.1%;秋季最少,占總霧天天數8.0%。青島沿海型氣象站點(市南、大橋三)與內陸型氣象站點(平度、萊西)霧天的季節分布特征不同。在沿海型站點春夏季霧天天數明顯高于秋冬季,過渡型站點和內陸型站點則沒有該顯著差異,這表明沿海型站點受平流霧影響較大,而內陸型站點以輻射霧為主。
研究顯示,有霧出現時,除市南站點,其余站點的PM2.5濃度均顯著高于總體均值。在內陸型站點,霧時數與二氧化碳、臭氧等濃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沿海型和過渡型站點則與各項空氣污染物之間無明顯相關性。
青島位于海霧多發區黃海之濱,每年4-7月霧的發生頻率最高且大部分為平流冷卻霧。該研究結合青島市2005-2019年大氣能見度、相對濕度等氣象小時數據、顆粒物濃度在線觀測數據等,分析了青島市近十幾年霧天的歷史變化趨勢,以及與氣象條件、空氣污染水平等因素的關系,該研究為評估和改善青島市空氣質量提供了數據支持和理論支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