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他曾為國家的科技事業(yè)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40多年的歲月里,他收藏了300多張全國各地景點和活動門票,見證了自己那段東奔西走的日子,也見證了他和青島姑娘攜手走過的50年戈壁愛情,更見證了一段歷史。近日,觀海新聞記者來到李滄區(qū)滄口街道永青苑社區(qū),聽老黨員王如增講述門票背后的故事。
王如增收藏的部分門票。
如數家珍
40多年收藏300多張門票
6月16日下午,記者來到升平東路的王如增家中,當時,他正在整理自己收藏的300多張景點和活動門票。這些門票,有的已經被他收藏了40多年。
1944年,王如增出生于甘肅省西部的一個小村莊。上世紀60年代初,當地一家工廠對外招工,王如增報了名。由于他在校成績尚可,家庭成分也好,最終被廠里錄用。“當時只知道以后不用種地了,誰能想到后面會干那么大的事!”王如增稱,直到進了工廠,參加了教育培訓才知道,工廠是為國家生產高科技產品的。
“那時候每天上班下班,我都覺得很自豪!”王如增稱,由于工作努力,他不僅成為了單位的骨干,在1975年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如增所在的工廠里,有來自全國各地、說著南腔北調的同事。他們對于各自家鄉(xiāng)的知名景點都是如數家珍,王如增心底里有個想法,日后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他也沒想到,機會很快來臨。由于他政治上可靠,加上業(yè)務精通,單位經常派他外出。
陜西的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江蘇的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遼寧的沈陽故宮博物院,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那個時候沒有相機,王如增只能留下參觀券和門票作紀念。
王如增收藏的部分門票。
別樣意義
門票里藏著他的紅色記憶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神州大地越來越有活力,王如增所在的工廠業(yè)務也越來越忙。當時信息溝通遠不如現在方便,浙江、廣東、江蘇等地的訂貨會,王如增經常要去參加。從那時候開始,王如增就決定要把這些門票保留好,因為他隱約感覺到,日后一定能有別樣的意義。
“我是黨員,走到哪里,只要有黨組織的足跡,我就一定要去看看。”王如增告訴記者,他去過全國很多地方,讓他最流連忘返的,就是位于上海市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和江西省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在會址紀念館里,一面鮮紅的黨旗,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讓他仿佛回到了歷史課本和收音機里提到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起義紀念館里,望著本子上一個個烈士的名字,他仿佛看見了眼前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
“當時的工作條件和現在相比,根本沒法比,空調,汽車,壓根想象不到。”王如增稱,雖然經歷了很多困苦,但和那些名冊上犧牲的烈士、甚至沒有留下姓名的烈士相比,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一張張門票,見證了王如增的紅色記憶,也見證了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
王如增收藏的部分門票。
有苦有甜
他和青島女曼的戈壁愛情
王如增每次欣賞自己收藏的門票時,妻子王桂芬總會在一旁默默地看著丈夫,兩人的姻緣從戈壁灘開始,已經攜手走過了50個年頭。上世紀60年代中期,王桂芬和同學們響應國家號召支援西部邊疆建設,乘火車來到了甘肅省西部。“那時候,每天在戈壁灘上墾荒、種地。”王桂芬感嘆,由于戈壁灘晝夜溫差大,大家白天在太陽底下被曬得渾身冒汗,晚上回到屋里睡覺時,卻常常需要蓋上棉被。
50多年前的王桂芬是個堅強的青島嫚,雖然在戈壁灘上吃了不少苦,但她從沒有在信中向遠在青島的父母提起過半句,直至1967年,父親乘火車去甘肅看望女兒,才知道女兒吃了多大的苦。
戈壁灘上的日子有苦,也有浪漫。王桂芬在一位當地鄰居的介紹下,認識了王如增。艱苦奮斗的青春歲月讓兩個年輕人有了共同語言,不久之后,兩人結了婚。隨后有了愛情的結晶——兒子和女兒。
這些門票對于王如增來說是走南闖北的記憶,對于王桂芬,卻是一段艱辛的記憶:一旦王如增出差,撫養(yǎng)兩個孩子的重擔全部壓在了王桂芬身上:液化氣罐、米面,都是不會騎車的王桂芬,推著自行車走兩公里推回家,再扛上樓;王桂芬在單位下了班,回到家又要上班,直到把兩個孩子哄睡,她才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有時還要縫縫補補……
王如增收藏的部分門票。
頗有感慨
見證了青春,也見證了歷史
提到妻子的辛苦與勞累,王如增也頗有一番感慨:沒有她一心一意的撫養(yǎng)兩個孩子長大成人,他也無法在外面安心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在戈壁灘奮斗了大半輩子的王桂芬退休回到了青島,和早已回青島的兒女團聚。不久后,退休的王如增也到了青島。盡管不用再東奔西跑,但身子硬朗的王如增還是有到處參觀的習慣。快速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讓青島散發(fā)出了別樣的魅力:各種各樣的展銷會,各種各樣的博覽會,各種各樣的作品展,身為《青島晚報》老讀者的王如增有機會總是要循著報紙的消息,前往現場看一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王如增的門票,基本上都是和青島有關的。
40多年過去,王如增收藏的300多張門票見證了他的青春歲月,也悄然見證了一段歷史。“以后有機會,我還要去。”王如增表示,他收藏的門票,會越來越多。(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劉卓毅)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