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9月6日訊 今年以來,市北區司法局全面貫徹便民、利民、為民、惠民的行政理念,切實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為廣大群眾和企業提供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的法律服務,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
強化律師行業黨建引領,服務企業“不斷檔”
在今年的疫情阻擊戰中,市北區進一步發揮律師行業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織開展了“市北區律師行業黨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宣誓儀式”,組建了“黨員疫情防控服務突擊隊”,引導全區22家律師黨支部、93名黨員律師立足崗位發揮專業優勢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
為解決企業和居民因疫情帶來的法律難題,疫情防控期間,市北區司法局積極調整法律服務形式,成立“企業復工法律顧問團”,統一制定《疫情期間中小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意見書》等3份指導文件,免費開通20條24小時法律服務專線,隨時接受企業和居民問詢。同時,組織22家律師事務所“一對一”服務22個街道,60余名民商事專業律師通過微信、電話咨詢、視頻連線等新媒體方式,全天候、全方位為企業和居民提供線上公益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截至目前,已為550家企業解答合同履行障礙、勞動合同糾紛等問題876個,直接或間接挽回經濟損失2400余萬元,積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構建多元立體調解格局,當好群眾“和事佬”
市北區司法局立足基層實際,積極踐行“楓橋經驗”,不斷創新調解機制,將各類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積極發揮人民調解在預防、化解物業管理矛盾糾紛中的獨特優勢和“第一道防線”作用,成立青島市首家“物業管理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專職人民調解員駐點,通過搭建調解糾紛的平等協商平臺,使矛盾雙方在法律、理性和協商的框架內解決爭議,不用通過訴訟、打官司等途徑就能解決物業管理和業主之間的各項矛盾,積極維護廣大業主和物業企業的合法權益。
針對網絡糾紛訴訟案件不斷增多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成立市北區網絡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該組織集合了律師、版權專家、網絡從業者、社會組織從業者、網絡消費流通領域專家、心理專家等各方面的人才,調解范圍涵蓋知識產權糾紛、人身權利糾紛、名譽權糾紛、網絡消費糾紛等各個與網絡相關的領域。市民遇到有網絡糾紛需要調解時,糾紛雙方可以一起向調解委員會提出調解申請,由專業調解員介入雙方糾紛,依法達成調解協議;還可以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形成有執行力的調解文書,大大減少維權成本和維權時間。
打造智慧公證便民平臺,涉外公證“指尖辦”
為切實解決群眾辦證過程中“來回跑”的問題,市北區依托微信“城市服務”端口設立辦證平臺,推行涉外公證微信“指尖辦”,群眾足不出戶就可在線申辦46種涉外公證事項,打造出“365天不打烊、24小時全天候”的涉外公證自助服務新模式。通過在線辦理“上云端”彌補工作時間以外的服務盲點,并可對當事人的身份進行在線識別,即時甄別不良辦證記錄、開展信用查詢等,有效解決群眾“上班時間需請假,休息時間辦不了”的難題,實現了“取證便捷智能、存證安全隱秘、出證高效快捷”的良好效果。
市北公證處與建設銀行深度合作,在APP客戶端開通公證服務直通版塊,打造公證與金融無縫銜接的一體化“掌上通”。四方公證處建立“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公證中心”,以服務國際航運貿易金融為業務核心,開展司法輔助與金融創新業務。截至目前,已受理公證網上咨詢1200余件次,網上預約308件,網上辦證216件。今年將公證“最多跑一次”事項擴大到89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公證辦理3000余件。
下一步,市北區司法局將不斷創新法律服務方式,整合公證、律師、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多種資源,依托市北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成集咨詢、訴求、服務、監督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法律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一站式”“訂單式”法律服務, 滿足群眾各類法律服務需求。
責任編輯:馬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