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新賀重新發現了青島。
過去的一個月里,跟隨SV大贊當代美術館的藝術家駐留計劃,金新賀和其他數位青年藝術家一同去到青島多項民間手藝的源頭:平度宗家莊的木板年畫,即墨的烙畫,萊西的葫蘆刻,膠州的傳統木作……生平第一次,這位常住北京的青島人對于家鄉始終在延續發展的民間藝術傳統有了如此深入具體的理解。“感覺一下子有這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島這片地域浮出水面,真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源泉,等待發掘、發揮。”
金新賀
打動金新賀的,不僅是民間藝人對傳統的探索和執著,也不只有那些讓靈感迸發的原生態的構圖法則、色彩搭配和獨特的畫面形式處理,而是時間的突然回溯。仿佛一下子打開了記憶的閘門,看到許久以前的自己,置身在這片熟悉的土地:母親手中的刺繡,王哥莊家中大饅頭氤氳著的蒸氣,映著姥姥慈祥的笑容,每次跟隨大人爬到山間被那些不起眼的野花吸引……尋常人家的美好,印刻在腦海深處,如今又被眼前這琳瑯的非遺傳承激活了,它們應是這座城市、這片土地給予金新賀最初的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吧。
藝術家的創作,一定有其潛在的不被察覺的文化土壤和根基,這是自然的稟賦,即便離開日久,依然如影隨形。金新賀的人生在2000年發生了轉移,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之后又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學系,師從著名油畫家韓洪偉先生學習。青島,故鄉,似乎已沉淀為一個抽象的名詞稱謂。
離開故鄉的日子也是金新賀深入思考,尋找自己的創作表達方式和方向的階段。他深感這個時代的一種不確定性,“當下人們普遍存在一種文化的信仰的焦慮,受網絡傳媒的影響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被動地參與到社會化的文化潮流里……而作為藝術家,尤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以類似于社會學家和思想家的思辨意識進行創作,以作品來啟發和影響公眾的思維,這理應成為藝術家個體乃至集體價值的體現。”思想的結果催生了化繁至簡、不從眾的個性藝術表達方式,金新賀最終回歸到他對于美的最初的最本真的認知。
2019年,當金新賀第一次回青島舉辦個展時,人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那些寫意化的日常生活風景和事物中傳達的美與思考。“陽光下的美食”,“海邊的風景”……它跳脫傳統的故事性的敘事邏輯,更容易讓人聯想到莫蘭迪或者納維爾筆下回歸到畫面本體語言的意境之美。“我喜歡觀察自然界的事物,一粒沙子,一片樹葉,一朵花,任何具有代表性的個體,或是最常見的一些事物,都可能會提煉出一種獨特的美。”
金新賀的作品
而花卉作為藝術家青睞的創作題材,似乎也自然呼應了他難忘的童年記憶:“作為土生土長農民的孩子,從小到大,我所接觸到的自然界中最直接、最原始、最易被感知到的美,就是山間的一朵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感知的美,來自自然中的花朵,而每一朵花在金新賀看來都是詩意而獨特的存在,代表著努力綻放的人生。“它們的造型千變萬化,能夠不受拘束地自由表達,就像在海洋中游泳一樣,有許多種方向和可能,呈現一種樸素的激情。” 他喜歡馬蒂斯的名言,“應當以兒童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認為超越一般經驗認知而觸發原始樸素的認知,才是藝術創作之必然之路。
樸素中傳達的更加深沉的情感,這是故鄉賦予金新賀的靈感之源,亦是金新賀期冀賦予故鄉的厚意。“沒有感動就沒有激情,沒有激情就難以觸動表現的潛能。”他告訴記者,很早以前就有一個理想,要用畫筆描摹出這一地域的自然風物,風土人情。“作為藝術家,對故鄉的情感是獨特的,而以故鄉為題材的創作也是具有自然生發的情感依托的。”現在,這位青年藝術家已經做好準備,他要以故鄉為畫布自由描摹心中的風景。似乎一切都正當時。
2020年,金新賀在青島朋友們的關注和支持下,計劃開啟他的“美麗家園”系列創作,而嶗山,將是這一系列創作中的重點主題。與此同時,“2020新聲·中國—烏克蘭當代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的啟動則帶來了青島籍藝術家加盟回歸、有所作為的契機,這一由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藝術活動,將為每位駐留藝術家提供與其藝術領域相匹配的專業交流、參訪活動計劃。加入其中的金新賀直言,從這項活動的開展中看到了青島當代藝術發展的一點新氣象。
“當代藝術的發展首先要有專業人才的聚集,而藝術家的聚集,則要以美術館,畫廊等一批從事當代藝術傳播和普及的媒介機構為支撐。政府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金新賀表示,“一個城市,美術館的格調和高度決定了藝術家的高度,正所謂舞臺需要什么,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藝術家。”正如他以及數位青島籍青年藝術家借該項“駐留計劃”的回歸,或許這也會成為青島當代藝術發展的又一個嘗試性的開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 魏)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