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3日訊 “三夏”時節,麥收夏播正酣。在平度市南村鎮桑園村一片高標準農田里,前面一臺臺聯合收割機正在大口“吞食”金燦燦的麥穗,然后把脫成粒的小麥裝進機斗;后面,收割機攜帶的秸稈粉碎機自動把秸稈粉碎還田;大片麥田收獲結束后,玉米深松播種機進行播種、施肥、鎮壓……

“今年小麥長勢好,我們合作社實施保護耕作和減壟增地等技術,種植的濟麥44和濟南17小麥粒多籽飽,提高了產量,推行小麥機收—秸稈處理—玉米機播‘一條龍’作業模式,小麥收獲與夏玉米播種‘無縫對接’壓茬進行,2天左右就可以結束夏收夏種工作。”青島華強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玉琴興奮地說,她的合作社以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兩種模式搞農業規模化經營,共利用土地35000畝,其中眼前5000畝小麥地塊是流轉的,其余是托管,夏季全部種上圣瑞565和登海605等高產穩產玉米。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薄地變成良田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通過水、土、田、林、路等綜合治理,集聚各類要素資源,大幅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遠遠望去,一條條硬化的田間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通到田頭,為機械化提供了便利。“以往小麥搶收是最發愁的時候,如今地塊相連,去壟化種植,農機敞開撒歡,種地輕省多了。”王玉芹介紹,全程機械化作業,讓每畝地種糧成本下降了很多。
澆地也方便多了,原先澆地就是用送水帶,一鋪好幾百米,澆一次地都累得腰酸腿疼,如今地頭建起了電灌站,地下管網相連,噴灌噴頭均勻分布在田間,節水改造讓澆地變成澆作物,大水漫灌變成了精準滴灌,如今1天就能澆一遍小麥,一畝地節水30立方米左右。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近年來,王玉琴和她的合作社深諳此道,先后投入近百萬元,進行土地綜合治理,建設形成了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高標準農田,糧食產能大幅度提高,這片農田成為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推廣保護性耕作,發展可持續農業
王玉芹從2009年開始,承接了許多科技試驗和開發項目。承擔的國家農業部科技項目——保護性耕作,通過對農田農作物秸稈、殘茬還田覆蓋等措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肥力和抗旱能力,這片保護性耕作土地被確定為“全國保護性耕作示范區”和“全國保護性耕作和高產攻關示范區”。
機械作業時,整地和秸稈還田同步開展,秸稈粉碎、拋灑、翻埋,就像給土地蓋上了“被子”。給土地搭配了“營養餐”,過去化肥、除草劑、防蟲藥這“老三樣”變成了綠肥、有機肥、微生物菌的組合套餐,土壤肥力充足。目前項目區耕地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以上。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保護性耕作技術,不用翻地,還省工省力,節水蓄水,而且培肥地力,即使在大旱之年,土壤也沒干透,作物產量還提高。”王玉芹說,利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具有較高均勻度,而且通過超快旋飛速度的帶動,能夠翻轉葉面噴灑到背部,這些都是普通噴灑方式做不到的,5000畝作物,不到一天就能噴完,比人工快了十幾倍,用藥還節省。
2019年7月9日,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經召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農業專家,來到王玉芹耕種的土地上參觀考察保護性耕作。

當好農民“田保姆”,創新土地托管服務
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種田。眼下,正值夏種,鎮上有很農戶卻悠然自在,當起了“甩手掌柜”。原來,這些農戶有了“田保姆”,將土地送進了王玉芹的合作社“托管班”。
南村鎮企業眾多,青壯年勞動力到企業打工多,無瑕打理土地,托管服務為解決這一問題找到了出路。王玉琴在已有青島華強農機專業合作社基礎上,又相繼成立了青島華凱農機專業合作社和青島凱玉農機專業合作社,組建起生產服務型聯合社,實行優勢互補,更好服務“三農”,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聯合社為農戶提供零距離“保姆式”服務,實行“二統一”,即組織機械化團隊,對托管土地統一開展播種、施肥、噴藥、收割、銷售等服務;統一采購使用生產資料,按照最低價格供應農戶,統供統用。
農民將土地送進“托管班”后,從土地里“解放”出來,從種到收,無需操心,只等豐收就行了,尊重了農民“戀土”情結,實現了“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愿望,得閑后也能干一些其他工作,收入普遍增長。
今年,桑園村種了大半輩子地的張素霞,將20多畝地托管出去,現在很滿意。“地托管出去后,還是我們的地,農活不用干了,還能到就近的服裝廠打工,又賺了一份收入。”她笑著說道。白河廟村的林紅松,也將27畝地交給合作社托管,他和愛人則到當地的玻璃公司上班,得到雙份收入。
據了解,王玉芹的合作社,有科學的種植方案和有效的田間管理及先進的機械作業,能實現勞動力與各種生產資料的有效利用。批量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享受優惠價格,比農民單買物資的價格會低,重要的是不必再擔心買到偽劣農資產品了。由于是統一管理,農資用量也得到大大降低。統一除草、治蟲、防病,規范使用農藥,也減少了農藥的浪費。
王玉芹的聯合社實行全程托管服務面積已達到3萬多畝,涉及前王家莊、前張家莊、白河廟、七甲村、馬家西卜村等17個村,方圓10公里左右,還在輻射中。
深讀一點:
致富不忘鄉鄰,熱心公益回報社會
王玉芹的聯合社,心系農民,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在保證合作社正常發展同時,拿出一定財富回報社會。連續10多年,每年堅持出資10萬元左右,為村民辦好事,僅為村里硬化大街小巷一項,就開支50余萬元。每年春節前,都會給全村60歲以上老人每人發放過節費200元。開展精準扶貧,為老弱病殘戶免費提供良種、機械作業次數數不清,為貧困戶幫資金、幫技術、銷農產品,助力脫貧攻堅。
王玉琴敢為人先,以創新引領合作社不斷做大做強,合作社生產的糧食產量高,品質好,很熱銷,她先后獲得全國種糧售糧大戶”、全國20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等榮譽稱號,青島華強農機專業合作社也進入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行列,談及今后打算,她說:“要因地制宜,開創農業規模經營新路子,在適度流轉土地同時,擴大托管覆蓋面積,延伸服務環節,探討托管+訂單模式,當好‘田保姆’,讓更多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騰飛翅膀。”(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朱業虎)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