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賈楠主任團隊,成功開展三維影像融合技術輔助精準腎上腺動脈化學栓塞微創介入治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為難治性高血壓門診求治的患者解決了難題。該技術在國內尚未見報道。
38歲男子血壓高達250,原是腎上腺在作怪
38歲的吳先生(化名),幾年前被診斷出高血壓,近日來血壓越來越難控制,服用五六種藥物后,血壓依舊不達標,最高達250/160mmHg,在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佳,患者慕名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難治性高血壓門診治療。賈楠主任對患者進行了規范的高血壓查因,患者被確診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增強CT顯示雙側腎上腺增生。經分側腎上腺靜脈采血檢查,明確為右側腎上腺為優勢分泌側。經過藥物治,但沒有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患者希望進行微創介入治療。
三維影像融合技術,為醫生提供360度立體手術視角
術前,賈楠主任團隊就手術方案進行了仔細討論,為使微創介入操作更加精準,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決定充分發揮醫院介入手術室的設備優勢,采取三維影像融合技術輔助腎上腺動脈化學栓塞。
手術如期進行,賈楠主任和王旭杰醫生優化了通常采用的指引導管支撐的方法,只采用頭端塑性適合的造影導管就成功超選腎上腺下動脈開口,進行3D造影后再進行C臂類CT 成像,將兩者的影像進行三維影像融合,使醫生可以360度立體觀察供血動脈和腎上腺的關系,可以進行化學栓塞的目標血管清晰呈現在醫生眼前。

左:常規造影顯示腎上腺動脈。右:3D造影+類CT成像的三維影像融合顯示腎上腺與動脈。
賈楠主任和王旭杰醫生進行介入手術。
“三維影像融合技術輔助可以避免誤選非腎上腺動脈進行栓塞而造成并發癥,也可以避免因誤選血管而栓塞不全面的問題,使微創介入治療更加精準。”賈楠主任表示。
在影像指引下,賈楠主任和王旭杰醫生耐心地逐一選擇,精確栓塞了多個分支,取得了良好的介入治療效果。依靠嫻熟的技術、細心的操作,團隊克服了血管分支多、纖細迂曲等各種困難,順利完成了國內首例三維影像融合技術輔助精準腎上腺動脈化學栓塞微創介入治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術后,病變的腎上腺供血減少,失去分泌功能,醛固酮減少了,血壓顯著自然下降。
術中三維影像融合技術輔助。

醛固酮增多為何會造成血壓升高?
腎上腺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由于位于兩側腎臟的上方,故名腎上腺。腎上腺左右各一,位于腎的上方,分泌多種激素,參與血壓調節,其中就包括醛固酮。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是繼發性高血壓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在普通高血壓中約占6%,在難治性高血壓中高達17%~20%。若按該病占高血壓人口的6%計算,中國2億高血壓患者中可能有1200萬系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所致。與原發性高血壓比較,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患者更易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和心房顫動等。因此,如何對該病進行針對性的合理治療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焦點。
賈楠主任介紹,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最常見的病因是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雙側腎上腺增生和單側腎上腺增生)和醛固酮腺瘤,分別約占65%和30%。醛固酮腺瘤或單側腎上腺增生的大部分患者可行外科手術根治,有效率達80%,但有一定的創傷和并發癥;雙側腎上腺增生外科手術效果差,有效率僅35%,多數需要長期藥物治療,治療劑量往往產生明顯副作用。鑒于上述原因,臨床醫師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療措施,希望能突破目前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治療的瓶頸。
在此背景下,經導管腎上腺動脈化學栓塞作為一種微創介入手術,能直接選擇性地使病變的腎上腺組織壞死,抑制醛固酮的產生,有望成為一種治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新方法,給不愿意和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相關鏈接:
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微創介入治療中心難治性高血壓門診擁有與國內一流高血壓研究所和高血壓研究中心同質化的高血壓規范診療流程,擅長高血壓精確查因和精準治療。
中心在病房設置了高血壓病區,團隊開展的在高血壓精確查因和精準治療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各種介入技術,達到國內先進、省內領先水平。科室成立以來,已為多位復雜、疑難、危重的高血壓患者成功查明病因,進行了精準治療,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通訊員 徐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