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新冠病毒Delta突變株(下稱“德爾塔”)交手一個月后,6月26日,廣州中風險地區終于清零,全市均為低風險地區。
從臨床救治角度上,德爾塔有何特點?廣東積累了哪些救治經驗?中醫藥又在其中發揮了什么作用?
6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下稱“國家工作組”)醫療救治組兩位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與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隆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們對臨床病例和救治過程展開了分析。
專家組認為,從臨床上觀察,德爾塔重癥比例達15%。救治過程中,專家組探索建立了一套免疫系統評估系統,及時發現病情惡化的指標,實現早期阻斷轉重癥化趨勢。同時,中醫治療重癥發揮了一定療效,強調“扶正”,多使用參湯補氣。
轉重癥比例高,病情進展快

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隆云
南方日報、南方+:在本輪新冠疫情,收治的確診病例情況如何?
隆云:在本輪疫情中,廣州共收治了166例確診病例,均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集中救治,截至目前共出院91例。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則收治超過10例確診病例。應該說,目前廣東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多數患者的病情都在好轉,他們以輕型和普通型為主,僅有1例危重癥病人在院治療。
南方日報、南方+:這是德爾塔病毒首次在國內出現,變異毒株有什么新特點?
隆云:從臨床收治情況來看,這一次高齡患者比例高,有三分之一病人超過60歲,年齡在80歲以上則超過10例。德爾塔毒株特點是潛伏期短,臨床癥狀重,危重癥和重癥比例達到了15%,而且核酸轉陰時間較長。
張忠德:在臨床上,我們發現病人發熱比例很高,超過80%,其中高熱(溫度超過39攝氏度)的比例高達34.5%。由于德爾塔病毒載量高,患者感染后,病情進展很快,既往要7-9天才轉為重癥,這一次不到4天就有可能轉為重癥,嚴重者在24小時內轉為重型或直接轉為危重型,這為救治工作帶來了不小挑戰。
中醫治療強調“扶正”,多采用參湯補氣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
南方日報、南方+:從中醫證候的角度上,應如何認識德爾塔?治療上有何差異?
張忠德:這一次,我們判斷本輪疫情仍屬于中醫“疫病”范疇,核心病機為暑濕化熱、疫毒侵肺、元氣大虛。與武漢、河北、云南等病例相比,由于南方夏季氣候炎熱、潮濕,患者汗多,所以病人“濕毒”程度更重了一些。
在治療上,整體思路與國家第八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保持一致,只是根據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原則,以及病毒的新特點進行微調,這一次廣東更強調“扶正”。一些重癥患者早期以氣虛為主,表現為極度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微弱、舌苔黃厚膩等,此時我們使用西洋參湯補氣,如果是氣虛伴有陽虛者,則改用高麗參。
南方日報、南方+:在救治重癥病人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什么作用
張忠德:中醫藥應對輕型和普通型有較好的效果,在阻斷重癥上也有一定療效。
中醫認為,高熱持續48小時不退是患者病情轉重的重要信號。因此,在清熱解暑的基礎上,增加使用了安宮牛黃丸,希望達到早期阻斷重癥化趨勢。
在危重癥和重癥的治療上,治療組目前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始終堅持現代醫學救治手段,盡早使用呼吸機和ECMO,同時靈活使用中醫藥方案,托住患者生命體征,為免疫功能的恢復爭取時間。
經過了中西醫協同治療,已有1例危重癥患者撤出ECMO,3例危重癥患者拔管,8例重癥患者轉為普通型,阻斷57例有重癥傾向的普通型患者轉為重癥,為防控德爾塔變異毒株提供了寶貴經驗。
探索免疫功能評估系統,阻斷重癥化趨勢
南方日報、南方+:哪些因素容易導致重癥的發生?
隆云:從臨床表現來看,年齡超過60歲,有基礎疾病、持續高熱不退、氧合能力下降等,是輕癥轉向重癥的高危因素。相比之下,小孩轉重癥的比例低很多,這是有意思的現象,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進一步解釋。
南方日報、南方+:在重癥救治上,我們探索了哪些經驗?
隆云:這是德爾塔病毒首次在國內出現。在與它交手的過程中,專家組逐步發現了一些規律和方法。患者感染病毒后第5天至7天,會感覺很難度過,因為此時他們多有缺氧等表現,同時伴有影像學的改變。關口前移是行之有效辦法,專家組探索了一套免疫功能評估體系,及時篩查有重癥趨勢的病人,采取綜合性措施,阻斷病情發展為重癥。
南方日報、南方+:評估病人免疫功能,具體如何實現?
隆云:目前新冠肺炎病毒治療暫無特效藥,治療原則是提升病人自身免疫力,控制病毒在體內復制的速度。首先,我們會關注病毒核酸載量。如果載量高,患者病情進展可能就加快。
第二是自身抗體滴度。如果病毒入侵后,在一段時間還未產生抗體或者是抗體滴度不高,這說明免疫系統還處于一個薄弱的狀態。
第三是淋巴細胞基數。病毒入侵體內后,淋巴細胞最先受到攻擊,通過一項血常規檢查,我們就能得到淋巴細胞是否在減少,如果是,說明病毒此時正在體內高速復制。在治療過程中,專家組實時動態監測病人其他指標,如CT影像學表現,全身炎癥反應、氧合狀態等,做到有的放矢,精準干預,讓治療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南方日報、南方+:在治療上,我們總結了哪些方法?
隆云:我們還是提倡提早氧療及俯臥位治療,新冠肺炎的炎癥滲出通常是在雙側肺的下部。患者平常多為仰臥,這些炎性滲出液就堆積在下肺的后背部。采取俯臥位的時候,雙肺炎性滲出就不會聚集在下部,可以改善肺水的流動和肺的氧合。抗體治療是另一種方法。如果是患者自身抗體低,專家組會找來恢復期血漿進行治療。目前超過五分之一的病人在注入恢復期血漿后,抗體水平明顯增加,從臨床觀察上來說,臨床癥狀有改善。但目前還沒有權威數據表明,它對重癥與危重癥的治療有絕對效果。同樣,我們發現了接種疫苗后,幾乎沒有發生重癥和危重癥病例,這說明疫苗在阻斷重癥趨勢上有一定效果,但這一結論仍需要更多權威數據支持。
南方日報、南方+:廣州這一輪本土疫情中,無癥狀感染者比例不高,您如何看?
隆云:有時候,無癥狀更多是病人自身感受。新冠患者在先前的臨床觀察中往往會出現“沉默性低氧”,也就是說,安靜待著的時候不缺氧,而稍稍一動就會喘不上氣。CT影像往往會出現滲出改變。之前的很多所謂無癥狀感染者,從醫學上角度來說是不嚴謹的,當然不排除少數人是無癥狀感染,但多數還是有癥狀,病人有感冒表現,比如頭痛、流涕、畏寒、低熱等,從臨床上說符合輕癥或普通型診斷。下一步,我們將逐步規范診療方案,讓病人早期發現情況,及時干預和診療。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