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7日訊 6月26日,青島市第五屆運動會“最萌比賽”——體操決賽在奧邁體體操運動俱樂部鳴金收兵,來自全市五個代表團的111名小運動員報名參賽。這些孩子最大的8歲,最小的只有6歲,別看他們年紀小、個頭小,但做起動作來一板一眼、有模有樣,認真的姿態(tài)加上萌萌的樣貌,不時引來觀眾席上的笑聲。

賽場更像“淘氣堡”
五運會體操比賽按年齡分為男、女甲乙丙各三個組別,考慮到孩子們的具體情況,組委會對項目設(shè)置進行了調(diào)整,取消了鞍馬、吊環(huán)、單杠等對力量要求較高的小項,只保留了自由操、跳馬、雙杠、平衡木、蹦床等比賽,動作的難度也大大降低,幾乎都是前滾翻、身體拉伸、保持平衡等基礎(chǔ)動作。
與常見的體操場館相比,五運會的比賽場地更像一個具有體操元素的“淘氣堡”——高約一米的兩根雙杠上纏著松軟的繃帶,平衡木包裹了一層厚厚的海綿,直徑兩米的小蹦床則圍上了一圈軟質(zhì)防護網(wǎng),就連賽場四周的墻壁也全部軟包。
奧邁體創(chuàng)始人、前山東體操隊隊員單松告訴觀海新聞記者,這些兒童體操器材全部是他們從廠家定制的,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孩子們的安全。

練了半年“能吃能睡”
6歲的陳瀅如是家中的二寶,這次代表嶗山區(qū)參加女子丙組比賽。這是她第一次以運動員身份亮相賽場,盡管最終沒能站上領(lǐng)獎臺,但練習(xí)體操半年來的變化還是讓媽媽陳蕾非常高興。
“小孩兒天生好動、玩心大,讓她安靜一會兒都難,更別說完成一些標準動作了。”陳蕾說,陳瀅如一開始也是這樣,但經(jīng)過半年多的訓(xùn)練,她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了不小的變化。“穿上體操服往那一站,腰桿倍兒直,還真像那么回事兒。特別是比賽候場的時候,能服從裁判員指揮,很有紀律性,挺難得。”
更大的變化還在日常生活中。陳蕾告訴觀海新聞記者,送陳瀅如練體操的初衷是孩子吃飯和睡眠都不好,希望通過體育鍛煉消耗一下孩子多余的精力。“現(xiàn)在到了飯點就喊餓,晚上不用哄自己就睡了。”她說,“再就是身體上的變化也很明顯。以前幼兒園有孩子感冒發(fā)燒,我家孩子肯定被傳染上,現(xiàn)在很少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了。”
“練體操不長個”是誤解
五運會的體操比賽,嚴格意義上來說屬于幼兒體操范疇,以培養(yǎng)兒童興趣、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zhì)為主要目的。人們經(jīng)常從電視上看到的體操比賽實際上屬于競技體操,適合年齡更大的孩子訓(xùn)練。
單松認為,體操有“運動之父”的美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切體育運動的基礎(chǔ)。他說:“(體操)最大的好處在于它的全面性,可以鍛煉兒童的柔韌性、協(xié)調(diào)性、平衡性和空中感覺。關(guān)鍵是培養(yǎng)終生的運動習(xí)慣,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快樂的童年,是體育帶給孩子很重要的精神收獲。”
據(jù)了解,自從國家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在2015年推動體操全民普及以來,該項目在青島少年兒童中的普及率逐年提高,目前僅奧邁體一家俱樂部就有近千名會員。讓孩子們通過運動愉悅身心、全面發(fā)展,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共識。但相對于足球、籃球、乒乓球等項目來說,體操依然偏“冷”,以五運會為例,僅111人參加的體操是參賽選手人數(shù)最少的項目之一。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除了師資、場地等客觀因素外,還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練體操之后“不長個”。對此,市體操隊總教練杜欽正表示:“完全不用擔心。練體操不但不會不長個,還會促進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體操運動員普遍個子不高,完全是項目的特點決定的。”杜欽正表示,人們看到的身材不高的體操運動員,不是練了體操長不高,而是在選材時就刻意挑選的小巧孩子。“個子小的人體重輕,身體重心低,更容易做出舒展、好看的動作。”他說,幼兒體操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身體素質(zhì),包括力量、柔韌性、協(xié)調(diào)性、靈活性等,對孩子的身高不僅不會有影響,反而對長高有好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羽)
責任編輯:榮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