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和諧號”到“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從城際列車到遍布國內外的城軌地鐵列車,經郭銳和他的團隊之手裝配出的列車超過2900列,安全運營里程超過30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80000多圈——
立足產業報國,用持續創新為中國夢提速
在6月22日舉行的第十五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上,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的郭銳又摘得一枚大獎——中華技能大獎。這位國內高速列車轉向架裝配技術的帶頭人,再次憑借自己的專業、敬業獲得了社會認可。
“我是一名高鐵工人,主要從事‘和諧號’‘復興號’動車組的生產制造工作,‘產業報國、勇于創新,為中國夢提速’是我們每一個高鐵工人的精神追求,我們將為‘復興號’風行世界,為建設交通強國、制造強國而努力奮斗!”細數郭銳的從業軌跡,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從“和諧號”到“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從城際列車到遍布國內外的城軌地鐵列車,經他和團隊之手裝配出的列車超過2900列,安全運營里程超過30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80000多圈。

敬業、專業已經成了郭銳的工作習慣。
2015年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動車組投入研制,由于“復興號”轉向架采用了全新的分體式軸箱設計,軸箱裝配精度必須控制在0.04毫米以內。面對全新技術,郭銳沒有猶豫,因為對一家三代都是鐵路工人的他來說,一直秉承著家傳的信念,這就是“建功鐵路為國家”。
正是懷著這種信念,郭銳帶領團隊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在碰撞中探尋思路,在差異中尋求突破。經過周密分析論證,他們探索出從螺栓緊固方法入手的解決辦法。六個螺栓的緊固次序組合有720種,而預緊力度組合更是不計其數,經過上千次的試驗驗證,終于找出最佳裝配方案,突破了技術壁壘。接下來,郭銳帶領團隊共編制了220份作業要領書,實現了“復興號”動車組轉向架組裝作業的工藝標準體系。
郭銳常說,高鐵是一張中國名片,打造國之重器、助力中國速度的過程,為新一代高鐵工人的成長和歷練提供了廣闊平臺。以他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火車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中國中車金藍領和勞模創新工作室,除致力于技術攻關與創新工作外,還擔負著為行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他培養的徒弟有23人獲聘高級技師、技師。
此外,郭銳還編寫了《中車一線生產難題解決攻略》《軌道交通機械設備裝配與調試》等培訓教材。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共完成攻關課題492項,改善提案2300余項,編制作業要領書1162份,開發培訓課程87件,授權國家專利56項,培養技師、高級技師172人。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責任和使命就是要為中國的高鐵事業做貢獻,在榮譽面前必須做到不驕不躁,堅守在生產一線,沉浸在工作中,只有如此,才能與時代共成長,不斷書寫我國高鐵事業的新輝煌,這也是向我們黨百年華誕獻禮。”郭銳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 萍)
黨員檔案
郭銳,男,1977年10月出生,2003年11月入黨,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首席技師、中車首席技能專家。先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產業技能類)、最美鐵路人、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