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8日訊 青島政協文史館位于青島市市南區廣西路1號乙,是人民政協光輝歷程和重要成就的展示窗口,是政協理論、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的研究園地,是人民政協與社會各界及海內外人士的交流平臺,也是宣傳青島、凝聚共識、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新陣地。近日,青島市政協委員張墨英、曲偉、郭強來到文史館,通過拍攝微視頻的方式,帶觀眾領略“活”起來的文史資料。
多角度展示革命先驅英勇事跡
“我身后的這棟白色建筑物,是去年年底正式開館的青島政協文史館。”青島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工作辦公室主任張墨英介紹,目前館內設有“王盡美、鄧恩銘檔案史料展”“人民政協光輝歷程展”“青島市建置130周年圖片展”。館內還收集了全國各地政協出版的文史書籍,以及青島市各級政協組織不同時期征集出版的文史資料。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工作辦公室主任張墨英
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實物展品、互動體驗……《信仰的力量——革命先驅王盡美、鄧恩銘檔案史料展》多角度展示了革命先驅王盡美、鄧恩銘的英勇事跡。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也是山東黨組織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他們在青島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建立黨團組織,開展工人運動,開啟了青島革命歷史的新征程。
張墨英介紹,1923年8月,鄧恩銘在青島成立了中共青島組,鄧恩銘任書記,使青島成為全國建立黨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同年11月,鄧恩銘又組建了青島第一個團組織并擔任第一書記。此后,鄧恩銘與其他黨員在青島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
回顧青島城市成長史
青島政協文史館還開設《崢嶸歲月,壯麗前行——青島市建置130周年圖片展》,分膠澳設防、苦難求索、艱難曲折、島城新生、改革開放、新時代新青島六個部分。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市廣播電視臺首席播音員、主持人曲偉
抗日戰爭勝利后,美軍和國民黨軍盤踞青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青島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1949年4月28日,中央軍委同意對青島進行威脅性攻擊,給山東軍區并華東局、粟裕和張震回電報,此電報由毛澤東親自起草。當年5月,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向青島市郊守敵發起進攻,青即戰役就此打響,6月2日12時,人民解放軍進駐市區,青島解放。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首席播音員、主持人曲偉介紹,為了紀念波瀾壯闊的城市成長史,該展會選取具有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回顧青島建置以來的崢嶸歲月,體悟青島發生的巨大變化,展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島光輝前景。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采自青島
“青島這座紅色的城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作出了特有的貢獻。”青島畫院副院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郭強介紹,1949年3月,曹禺、柳亞子、馬寅初、葉圣陶、鄭振鐸等20多名“知北游”民主人士經過今山東萊西三里莊北上解放區,參與籌建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畫院副院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郭強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通過的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早就是在青島唱響的。那是1935年,經典影片《風云兒女》在青島完成拍攝,其中的主題曲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在最初的材料選擇上很慎重,全國的石頭樣都被送去清華大學進行測定,經過三個月的考察與反復對比,最終選定青島浮山花崗巖的石料作為碑心石。碑心石重達百噸,7116名工人直接參與了采運工作。1955年6月9日,毛澤東為碑心石題上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青島政協文史館不僅承載著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和對青島的無限熱愛,更承載著對未來發展的美好期盼,對于激勵廣大政協委員、黨員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守初心、擔使命,具有重要意義。(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琴 視頻:李竹音 金璐 梁睿 通訊員 付憲春)
相關鏈接
當好“形象大使”,賦能紅色膠東文旅
膠東是紅色革命發祥地,也是著名革命老區,留下了眾多可歌可泣的先烈故事和永不褪色的英雄印記。日前,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的政協提案委員會協商決定,聯合發起“我是政協委員,我為紅色膠東代言”活動,號召膠東五市的政協委員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贊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當好紅色膠東“形象大使”,結合所在行業和領域,鏈接和賦能膠東文旅,拓展其內涵外延,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積極宣傳推介,擦亮膠東文旅品牌,弘揚“紅色文化”,匯聚起更多社會正能量。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