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孩子們期待的假期即將開啟,然而家長們此時的心情卻有些“百感交集”……都說中國的家長是全世界最焦慮的,最近,就已經有很多家長朋友在專欄后臺留言中抱怨:被“熊孩子”折磨得心力交瘁,求專家支招。
母親焦慮求助心理醫生
孩子竟用“行尸走肉”來形容自己的生活
這天,青島市市立醫院臨床心理科門診上來了一對鬧別扭的母子。“大夫,我這孩子最近一年越來越不聽話了,總和我們頂嘴,一不順著他就朝我們發脾氣,有時還摔東西,甚至打他弟弟發泄。”“在學校也不聽老師的話,以前是班里前十名,現在都成倒數了,還經常跟同學打架。”“我管也管不聽,打也打不好,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母親焦急地向臨床心理科主任王克訴說著,反觀一旁的孩子,滿眼不屑地看著自己的母親,但是又不想和母親說話。
王克提出與孩子單獨交流,孩子竟然用“行尸走肉”一詞來“描繪”他的生活:假期里,當別的同學都被家長帶著外出旅游時,他在各種輔導班之間穿梭;當同學邀約一起看電影時,其母親以“上輔導班為由”直接拒絕;當他想和父母聊聊天時,父母總是各種忙,即使聊上幾句,也大多是訓斥他不聽話……
孩子被“逼”病了
專家解讀“對立違抗性障礙”
通過與孩子及其母親的深入溝通,王克診斷孩子患的是“對立違抗性障礙”。
什么是對立違抗性障礙?
王克解釋:它是少年兒童發育過程中出現反復的抗拒、公然反抗、不服以及敵視權威的一種行為模式。
對立違抗性障礙的基本特征是違抗、敵意、對立、挑釁、粗野、破壞行為或沉默和消極對抗,它常在童年早期出現,青春期達到高峰。這些特征決定了其會對家庭、學校、社會帶來極大的麻煩。據調查,對立違抗性障礙的患病率一般在2%—16%。
對立違抗性障礙的具體表現:①常常發脾氣;②常常與大人爭吵/爭辯;③常常有意對抗或拒絕服從大人的要求或規定;④常常故意煩擾他人;⑤常常自己做錯了事卻責怪別人;⑥常常為小事生氣或容易被別人惹惱;⑦常常發怒或怨恨他人;⑧常常懷恨在心或心存報復;⑨常常消極對抗,或以其它的方式發泄心中的不滿。
對立違抗性障礙通常因為父母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意見,對孩子所謂的“不良行為”不斷地進行提醒、責備、懲罰,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讓其順從,但這反而增加了孩子不順從的頻率和強度。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如果用“過度”兩個字來概括,如過分地嚴厲、責罰,過度的限制,或放任的態度,就可能會出現“對立違抗”。
對待對立違抗性障礙的孩子,父母應善于理解孩子,應做到:
(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積極給予孩子鼓勵,建立良好的正反饋,而不是總是看到孩子的不足,給予批評糾正。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并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
(2)家長要調整對孩子自我期望值,改變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想法,或者讓孩子背負自己未完成的遺憾,背負太多的負擔,遇到問題要與孩子協商解決;家長要學會與孩子的溝通技巧,對他們的講話要有興趣;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或承認自己的過失。
(3)父母雙方要保持教育觀點的一致性,讓孩子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父母雙方也要保持家庭和諧,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王克的建議下,這位母親深刻意識到了全家人的問題,決心回去好好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做法,期待著他們的改變。
后記:
“有時候孩子最大的心理負擔是父母的愿望,望子成龍沒錯,可一旦給孩子帶來太大的負擔,往往會適得其反。”
王克告訴記者,最近她在一篇題為《一個精神科醫生的教育觀察:30.4%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的文章中了解到,一些退學或有自殺傾向的“學霸”存在的心理問題。他們直言: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過去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了。”
“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觸目驚心的話語,應該讓家長們警醒,到底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比起讓孩子‘聽話’,不如讓孩子能健康地生活,具備追逐幸福的能力,培養孩子抵御挫折的勇氣。”
王克希望,我們要給孩子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才是父母更應該教導孩子的最寶貴的人生經驗。(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通訊員 張瑄)
你身邊有患上這種“空心病”的孩子嗎?你認為這種問題主要在于家長還是孩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