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9日訊 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承辦的“文物保護理念與實踐探索——2018-2020年度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回顧活動”今天在青島舉行,旨在推廣與交流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先進經驗做法,搭建起文保行業多方資源共享的平臺。

與會者既有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的領導和專家,又包括了各優秀項目單位、文保工程資質單位及山東省、青島市的相關部門代表,作為一次專業領域內的探討與交流,與會者結合三年來我國的優秀古跡遺址保護案例,進行經驗分享和學術互動。北京、河北、山西、浙江等多個省市古建筑保護研究相關機構、協會部分會員單位線上參加了活動。
全天的活動中,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作了題為《新時代文物保護的實踐與探索》的主旨發言。他在發言中將文物保護比作我們日常養生:要用中醫調節,而不是下猛藥,力求迅速見效。“在我看來,文物保護重在日常維護,最好能不修就不修!這就像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最健康的方式是加強日常鍛煉,調理日常繕食,而不是等到心臟不行了才想到去安個支架。這是我們養生的方式,也是文物保護最合理的方式。”

他同時表示,文物保護的標準,更多的是規范,而不是強制性的標準,這些規范是建議性的。他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的“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的總方針,他表示,正是在此方針指引下,文物保護工程領域在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規范體系、組織檢查驗收、夯實資質資格管理、注重優秀項目的示范引領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對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深入分析了應縣木塔、武安州遼塔、長城等典型案例的探索、實踐及引發的思考,并透露下一步,國家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將以“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為指引,堅持系統性、規范性、科學性、預防性的總體思路。同時,要繼續加強專業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文物保護事業蓬勃發展。
會上,文物修繕中的價值研究與實踐案例分享也是重要環節。故宮寶蘊樓修繕、泉州府文廟大成殿修繕、山西臨汾東羊后土廟古建筑及彩繪泥塑保護修復、上海武康路100弄1—4號修繕、泰順廊橋災后修復等2018—2020年度推薦項目、以及曲阜三孔彩畫研究與保護等項目的具體細節逐一呈現,并由專家點評。
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辦方,山東省以及青島市在積極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徑中累積的經驗和取得的成績也成為交流中的內容之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活動舉辦的地點,1907光影俱樂部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電影放映場館,本身即是青島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的一項實證,受到與會專業人士的關注與贊許。(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文/圖)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