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7日訊 “就二畝半地,政府用著了,咱怎么也得支持政府工作!”在萊西經濟開發區七星河新村龍灣一村自然村,74歲的村民史茂勝,遇到村黨委書記張建東說起村里正在建的一個項目。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聊了半個小時。
抱著到村里干實事的初心,2019年12月,原為青島正局級干部的張建東,作為全市公開遴選的200名村黨組織書記之一,到七星河新村任職。上任大半年,吃住在村里,這位57歲的村黨委書記,想干的事兒正如火如荼進行著。
萊西七星河新村黨委書記張建東奮戰在鄉村振興第一線
化解村民抵觸情緒,召開項目說明會
史茂勝所說的“正在建的項目”,是指在村里落戶的鉆石小鎮。該項目總投資50億,達產后可用工3萬人,所占1200畝地,全部來自龍灣一、龍灣二兩個自然村。項目第一期已經開工,可是還有幾戶農民對征地有抵觸心理。
怎么辦?黨委政府引進的企業和項目,關系到農村發展的事,一定要給老百姓講清楚。這大半年,這樣的話,張建東幾乎天天講,并且身體力行去做。說的做的多了,各村的干部也積極行動起來。6月份,龍灣兩個自然村黨支部,專門把村民召集到工地,為村民們開了村有史以來第一個“項目說明會”!
為什么要建這個項目?主要生產什么產品?將來前景怎么樣?會給村里帶來什么好處?達產后用工對村民有什么優惠……項目投資方總經理梁連波,把村民們關心的問題,講了個明明白白。項目說明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原來抵觸倒地的兩戶村民,主動找村干部要求領取補償倒地款,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7個村莊聯合,互助產業振興
“張書記,這是各自然村摸底報上來的名單。”當天上午,新村黨委辦公室主任林建軍送來一份名單,名單上有種植、養殖能手,有蔬菜、大理石、玩具等加工者,還有從事餐飲、金融服務、電商等第三產業,滿滿5頁,近100人。
“我們要成立七星河產業振興合作社。”張建東介紹:“七星河新村的產業振興怎么干,黨委政府要引領,要和村里的這些能人、帶頭人商量著來。”
七星河新村由簸箕掌、胡家疃、龍灣等7個自然村合并而成,1900戶、5000多名村民。以前各村發展彼此之間沒有多少交集,張建東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7個自然村的思想統一起來,產業聯合起來,不同自然村、不同產業、不同人群互相助力,形成振興合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前不久,新村黨委帶領想參加合作社的社員專門到平度考察了久負盛名的“店子火燒”,大家都很受鼓舞。其中,一位從事小吃制作的“準”社員回來后,風風火火租了房子,正緊鑼密鼓準備再次創業。
3天流轉土地200畝,打造田園綜合體
“凡事要讓群眾明白,要商量著辦”的觀念,讓七星河高效農業產業園流轉土地非常順利,200畝地只用了3天。
這個產業園坐落在簸箕掌自然村北,占地200畝。采訪當天,雨后初霽,水泥攪拌機呼呼轉著,工人們正忙為大棚骨架定型。已經搭起的銀灰色大棚骨架,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颯爽。
簸箕掌自然村有種植大棚西紅柿的傳統,村民們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因連年重茬,病害多,效益受到一定影響。為此,新村黨委爭取上級資金1000萬元,和村里商量規劃設計47個高標準設施農業大棚,建成后租賃給種植戶,同時積極與政府部門、超市商場、高等院校聯合,將產業園打造成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產銷一體、研學合一的田園綜合體。
從工地往東,也就是200多米,一個綠意盈盈的平塘碧波蕩漾。張建東在雜草叢生的塘邊向記者介紹,七星河高效農業產業園的配套水利項目,對簸箕掌村產業園內現有的溝渠進行了整理,爭取達到旱能澆、澇能排。
不僅是簸箕掌自然村,七星河新村投資1500萬元的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6月份也已開工。項目對7個自然村農田內的路、水、渠進行綜合整理,新挖、整理平塘5座,整治道路5千米,為發展高產、高端、高質、高效農業奠定了基礎。
“張書記來到我們村,感覺鄉村振興有了主心骨,咱日子更有奔頭了。”剛剛從自家大棚出來的西紅柿種植戶史合言說:“建大棚提前跟我們商量,給我們請專家講課,產業園建好了,我一定要包兩個大棚。”
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會種地變“慧”種地
“這是全省最大的單體農業智慧大棚,純占地面積210畝,從荷蘭引進的國際最先進技術。”當天下午,在位于胡家疃自然村的萊西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張建東非常自豪:“這個產業園,運用阿里云數據對水肥、光照、溫濕度、二氧化碳等生長要素進行控制;和傳統種植方式比,灌溉用水只有1/20,產量能增加四五倍。”
“溫控達到標準后,我們就能投產。”該產業園運營團隊——凱盛浩豐(萊西)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自然村有村民自建的“土”大棚,新村有在建的高標準設施大棚,經濟開發區有馬上投產的現代智慧溫室……傳統的西紅柿種植,在當地形成了多結構、多層次的產業業態,既能滿足不同人群工作和生產需求,又脫胎換骨升級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主導產業。
“我在平度市當過鎮黨委書記、在萊西市當過分管農業的副市長,在青島市農委、扶貧辦擔任過局級干部,這輩子全都在‘三農’工作崗位上。”張建東語氣堅定:“我想把這一輩子積攢的工作經驗和資源,都用到七星河新村發展上,全力打造一個鄉村振興的 ‘七星河模式’,讓城里人愿意來,村里人不愿走。”(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程強)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