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1日訊 日前,魯繡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即墨花邊作為“魯繡”五大品類之一,晉身國家級非遺中的傳統美術項。

明朝末年,即墨民間就出現了用棉線或絲線編織的網狀花邊。乾隆年間,即墨西北地區的長直、段泊嵐、周戈莊一帶已經廣泛流傳著“小扣鎖”(捏繡)和“繡花”兩種民間手繡工藝。1910年,即墨藝人引進意大利花邊在當地生產,并結合民間編織、刺繡的特點,在工種、針法、圖案上不斷創新和改進,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鑲邊。

1956年,地方上的眾多花莊合并,成立了即墨花邊廠,自此,即墨花邊進入全盛時期。即墨花邊集鎖、編、織、纏、拉、露、鑲等20多種工藝和80多種針法為一體,是花邊編織與手工繡花兩種傳統手工技藝的完美結合,代表了中國傳統編織技術的最高水平,其成品主要有臺布、餐套、床單、被單、被套、窗簾、沙發巾、靠墊等上千種規格近千個品種。

2009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啟動后,為申報即墨花邊傳統手工藝,省級即墨花邊傳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軍在政府幫助下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對民間花邊老藝人及口述資料進行系統記錄和整理,對花邊技法、針法進行搶救性保護等。2011、2012、2016年,即墨花邊手工編織工藝分別入選即墨區級、青島市級、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政府支持下,王軍有針對性培訓新一代花邊編織傳承人,擴大花邊從業人員隊伍;投資400萬元建設1000余平方米的即墨花邊博物館,擴建900余平方米的即墨花邊傳習館。企業通過大量資金投入,使即墨花邊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企業先后獲得“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中國國際商會即墨商會優秀會員企業”等榮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