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都:實體經濟星光熠熠

■1984年10月23日,青島電冰箱總廠與聯邦德國舉行引進電冰箱技術設備簽約儀式。
1989年3月20 日,青島市長辦公會第六次會議提出,在全市工業系統開展爭創“青島金花”活動(始稱“新花”)。會后,市政府出臺爭創“青島金花”活動通知、實施意見,市經委牽頭組織評審組制定“金花”創評方法、程序、獎勵辦法等。評選三載,共46朵“金花”上榜,一座城市的創名牌熱情被點燃。

■1989年“青島金花”產品評選結果。
1994年2月,結合省政府在全省開展爭創“山東名牌”產品活動,青島實施名牌戰略,一大批“青島名牌”產生,名牌產品產生名牌效應,帶動了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999年7月1日,市政府發出“進一步加強實施名牌戰略、爭創名牌產品工作的通知”,對名牌創建作出戰略規劃、實施步驟。

■1993年9月,青島市貢獻突出科技人才表彰獎勵大會召開。
由“金花”評選到“青島名牌”創建,再到名牌戰略,青島踏上了“品牌之都”建設之旅。
“哪種工業產品當‘金花’,請廣大消費者投票選評”。1989年至1991年,青島市經委牽頭組織評審組,制定“金花”創評方法、程序、獎勵辦法,邀請廣大消費者投票,評選結果在媒體上隆重發布。一呼百應,評選“金花”成了全城盛事。評選三載,46朵“金花”璀璨奪目。自此,一座城市的創名牌熱情被點燃。
1989年3月20日,為全面落實《青島市1984~1990年重點產品發展規劃》,市長辦公會第六次會議提出,在全市工業系統開展爭創“青島金花”活動(始稱“新花”)。會后,市政府迅速出臺爭創“青島金花”活動通知、實施意見等文件。
3月28日,全市質量工作會議提出,年內在全市工業企業中廣泛開展一次爭創“青島金花”活動,力爭在三四年內培育出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有競爭力的、能代表青島工業水平的一流日用工業品。并以此為動力,促進各行各業產品普遍上檔次、上水平,增加有效供給,擴大出口創匯。會上宣讀了爭創“青島金花”活動的通知,指出凡在青島地區的企業定型批量生產的民用工業產品,均可申請參加“青島金花”評選活動。其中,已獲國家金質獎、銀質獎的名優產品,即視為已創的“青島金花”,不再參加此項評選活動。為加強對創評活動的組織領導,成立“青島金花”創評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金花”創評工作,由市經委牽頭組織以專家為主體的評審組,制定創評方法、程序、宣傳及獎勵辦法。“青島金花”創評活動采用消費者評議和專家評審相結合的方法。參加創評活動的企業,須制訂爭創“金花”產品具體實施規劃,上報主管部門,提交申請。市評選辦對參選產品嚴格審查,提交參加“青島金花”評選的預備名單,在媒體上公布,同時登出選票,由廣大消費者投票選評。與此同時,專家評審組對參評產品進行評審。評選期間,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對參評產品進行廣告宣傳,政府負責選定商場進行廣泛的展銷和展評活動。對獲得“金花”稱號的產品,由領導小組授予獎杯,頒發榮譽證書,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大力宣傳推介。
“青島金花”創評活動得到全市工業系統熱烈響應,21個局(公司)及縣區作出部署,272家企業召開全廠動員大會,制定具體措施,積極申報。7月11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青島首創的“金花”創評活動進行專題報道,引起國家經貿委等部門的關注和肯定。
為推動創評活動深入開展,8月7日起,我市在南海路山東省對外貿易中心,分行業對申報爭創“青島金花”的日用工業品進行展評展銷。8月7日至15日,進行紡織品展評展銷;9月10日至20日,進行食品、飲料、水產品展評展銷;9月28日至10月10日,進行家具、工藝美術、家電等輕工產品展評展銷。在3 次展評展銷活動中,共有240 家企業2300 種產品參展。

■1992年1月,青島市第一家帶自動扶梯的華聯商廈開業。
首批“金花”評選中,共收到選票4.49萬張,有關部門集中消費者選票和專家意見后,又聽取專家組意見,報市政府審批。1990年1月12日,市政府下發文件正式授予11項產品“青島金花”稱號。21日起,市政府分別在青島食品廠等11個榮獲“青島金花”產品的企業舉行授獎大會,頒發證書和獎金。4月13日,11家獲“青島金花”產品的企業聯名向全市工廠企業發出倡議,共同創造一個百花爭艷的新局面。第一批“青島金花”產品企業還在第一百貨商店成立聯誼會,并聯手在該店舉行為期10天的“金花”產品咨詢服務展銷會,一時風光無限。
1990年3月底,市政府宣布:創評“青島金花”活動擴大到全市所有工業產品中。是年, 64種產品列為“青島金花”預選產品,它們是從187種創評“青島金花”優秀產品中,經主管局(公司)、區縣經委推薦,參照質量跟蹤評議情況二次擇優篩選確定的。1991年1月27日,消費者和專家從中評選出20種產品為“青島金花”產品。
1991年,32種產品進入“青島金花”預選之列,經廣大消費者投票評選和專家評審意見,15種產品上榜。
1993年11月,山東省政府決定在全省實施名牌戰略,大力開展爭創“山東名牌”產品的活動。翌年2月24日,市經委向市政府提交了《關于實施名牌戰略,開展爭創 “青島名牌”產品活動的請示》,提出青島應抓住這一契機,實施名牌戰略,開展爭創“青島名牌”產品的活動,并制定《青島市實施名牌戰略,開展爭創“青島名牌”產品活動實施方案》。3月24 日,市政府批復市經委關于實施名牌戰略,開展爭創青島名牌產品活動的請示,要求市經委要會同其他部門,進一步研究制訂實施名牌戰略、爭創“青島名牌”產品的規劃和措施,并認真組織實施。

■1993年7月30日,青啤股票認購申請表發行結束后舉行公開搖號。張 巖 攝
由全民參與的“金花”評選,到科學設計的名牌戰略,青島踏上“品牌之都”建設之旅。至1996 年,青島已建立起一套以專家評審和消費者評價為基礎,基本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名牌形成規律的名牌產品認定評價體系。名牌產品產生名牌效應,帶動了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僅占全市縣以上工業企業產品總數3%的33種“青島名牌”,其銷售收入占到縣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 30.1%,實現利稅占到55.2%。
1999年7月1日,市政府發出“進一步加強實施名牌戰略、爭創名牌產品工作的通知”,對青島市在入世前夕的名牌創建作出新的戰略規劃,實施新一輪名牌戰略。總體目標是到2000年,全市形成3~5種國際名牌,6~8種國家名牌產品或全國馳名商標,40~50種山東名牌產品以及100種“青島名牌”產品,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相當經濟規模的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群體和企業集團,實現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的合理化。為實現創建目標,市政府按照分層推進的原則,重點抓好名牌發展的三個梯隊建設。
1999年,市委、市政府在 《關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實施精神文明建設名牌戰略。借鑒創建工業品牌經驗,青島市先后評出“情滿旅途”“海濱小金”等23個青島市服務名牌。

■1986年9月13日,青島大學開學典禮舉行。
打破人才瓶頸,創辦青島大學
1958年,山東大學遷往濟南后,青島在綜合性高等院校方面一直是空白。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提速,青島平均每100人中僅有0.6個大學生,人才奇缺制約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層次。盡快打破人才瓶頸,有識之士在切切期盼。
轉折點出現在1984年8月18日。是日,青島市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了《關于建立青島大學的報告》。與會人員認為,報告中提出的青島大學“首先在本市范圍內招生,同時面向全省、全國,并對海外華僑子弟開放”,對學生實行“收費、不包分配、擇優錄取”的原則,籌建中采取集資辦學的辦法是切實可行的,一致通過這個報告。兩天后,青島市決定在青島職業大學基礎上,建立青島大學,為此成立建校籌備領導小組。24日下午,籌建領導小組舉行首次會議,決定8月底前成立三個班子,一是建校指揮部,二是教學辦公室,三是資金籌集班子。
10月25日,在青島視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聽取籌建青島大學匯報后,愉快地題寫“青島大學”校名。12月27日,教育部批準青島大學建立。自此,青島大學建設駛入快車道。
1985年1月25日,市政府下發《青島大學籌資辦法》,各行業迅速貫徹,紛紛參加集資,數日內,500多個單位交款340多萬元。
3月1日至3日,青島大學建筑總體規劃方案評議會舉行,市委、市政府領導和來自北京、上海、煙臺及駐青有關高校、市建筑設計部門的專家教授60余人出席,對香港巴馬丹拿建筑工程事務所、天津大學、青島市建筑設計院分別設計的7個方案熱烈討論,并提出修改補充意見。
7月6日,青島大學奠基典禮在大麥島西北施工現場舉行。青島大學建設列為市重點工程,分兩期完成。
經過一年多建設,1986年7月27日,可供四個系十個專業3000余名學生使用的五層現代化教學樓交付。該教學樓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由青島市建筑設計院設計、市第一住宅公司承建。8月26日,四棟教工宿舍樓為六層和八層,總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六層學生樓呈“Y”形,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設180多個房間,可容納750多名學生。
9月13日,青島大學1986-1987學年開學典禮舉行,時有本科、專科共十多個專業,本科、專科學生747人,教師131人,并代培49名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全國著名數學家潘承洞任校長。
1993年6月17日,青島大學迎來發展新機遇——是日,省委、省政府正式下發文件,決定將現青島大學、山東紡織學院、青島醫學院、青島師范專科學校合并,成立新的青島大學,暫時設文理學院、工商學院、醫學院和師范學院,原四個學院的建制和規格暫時不變。實行山東省、青島市雙重領導,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省、市政府決定每年向青島大學投資1000萬元,支持學校建設發展,進一步擴大規模,把新青大辦成“省內一流、中國上游、世界有名”的綜合性大學。

■1991年,首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式在中山公園舉行。
青島與世界干杯
1991年6月23日上午9時,由啤酒廠家組成的40輛彩車隊伍,在游行方隊、民間藝術表演隊和管弦樂隊的簇擁下,浩浩蕩蕩行進到中山公園新搭建的啤酒城門前主會場。市長俞正聲致開幕詞,市委書記郭松年開啟第一桶啤酒,宣布首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頃刻間,9萬平方米的啤酒城內,31座爭奇斗艷、設計新穎的啤酒屋中,頓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鮮為人知的是,青島國際啤酒節自創意形成至正式舉辦,歷時5年之久。1986年,作為提高青島旅游知名度、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創意之一,青島國際啤酒節的創辦方案擺在了市政府領導的案頭。此后經過漫長的考察、調研、論證后,方案最終確定。指導思想是,啤酒節以社會參與、群眾自娛自樂為主,以宣傳和擴大青島知名度為主,以依靠社會力量辦節為主,努力把啤酒節辦成青島人民喜愛的影響廣泛的品牌節慶活動。1991年3月,市政府下發《關于舉辦首屆國際啤酒節的通知》,確定首屆啤酒節6月23日開幕。這一天開幕的理由是,此日為青交會舉辦日,組織者期待“一節一會”客源共享,交相輝映。
首屆青島國際啤酒節歷時8天,國內41個啤酒廠家生產的新鮮啤酒和美、德、日、加拿大、新加坡啤酒廠家及啤酒代理商、銷售商攜來的1500噸中外品牌啤酒集匯于此,30余萬中外游客先后涌進啤酒城,感受這個狂歡的節日。
1991年至1993年,青島國際啤酒節先后在中山公園、匯泉廣場和匯泉體育場舉辦,沒有固定的場所。為結束漂泊不定的歷史,擁有一個固定的“家”,1993年12月24日,青島國際啤酒城在青島石老人旅游度假區破土奠基,占地35公頃,分南北兩小區,設露天舞臺、啤酒廣場及風格迥異的啤酒城堡群。
1994年8月14日上午9時,第四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式在市級機關大樓前廣場舉行。本屆啤酒節把開幕式和主體活動地點放在東部新區,主要目的是為進一步促進城市東部開發,加快城市中心的東移。上午11時,新落成的啤酒城舉行剪彩儀式,16個啤酒廠家、40余個國內外啤酒品牌進駐,累計約50萬市民、游客入城暢飲。
2012年,由于原場地改造擴建,第二十二屆青島國際啤酒節移師嶗山區政府門前世紀廣場。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