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藝術發生碰撞,科技賦能之下,藝術的傳播與展現方式都將發生顛覆。2021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正為觀眾帶來一場應接不暇的“藝術+科技”前沿大展。
人工智能藝術驚艷亮相
藝術不能滯后于生活,它不僅要引領人們的感性思維,也要熟知如何將理性的事物公式化。在中央音樂學院展廳,專門設置了音樂人工智能體驗區,集中展示了由中央音樂學院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自動作曲系統、視唱練耳教學與訓練系統、十二音音樂創作系統、唱歌機器人表演與交互。人工智能作曲系統主要分為自動作曲模塊、自動編曲模塊、歌聲合成模塊和自動混音模塊,展臺展出的是面向兒歌的人工智能作曲系統。記者現場體驗發現,體驗者在電腦上輸入任何詞句,系統便會自動為該詞句作曲,即使每次輸入的詞句相同,每次系統匹配的旋律都有區別。
據中央音樂學院展廳工作人員介紹,“在該系統建立過程中,系統首先要對歌曲旋律、曲風、情感、歌詞等歌曲信息進行整理和統計,建立信息大數據庫,然后用深度學習算法訓練對應的模型,最后由系統根據用戶輸入的參數和歌詞進行歌曲作品的創作。”人工智能與藝術更好的結合,不僅可以讓人更直觀地觀賞藝術的細節,也讓科技服務于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視唱練耳教學與訓練系統就可以為視唱者提供專業指導,據工作人員介紹:“該系統實現了對視唱者音高、音準、速度的客觀評價,并根據中央音樂學院視唱練耳專家的主觀打分的數據,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構建主觀評價模型。從而為歌唱者提供指導,目前該系統已全面投入中央音樂學院1000余名學生的教學中。”

在中央美術學院展廳,一件名為《Hygi-flake》的作品,將藥物學原理數字化的視覺表達出來,通過藝術化的模型設計將人體分為幾個層級,通過系統將藥物療效在身體中如何發生作用抽象化地表現出來。
全沉浸式感官盛宴
藝術科技互動體驗區可謂是本屆藝博會高顏值和高趣味性的展廳之一,科技的加入讓藝術作品不再局限于單一感官的表現,而是更加充分調動體驗者肢體感官的全沉浸式藝術體驗,將一場藝術展覽升華為一場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

在“一鯨落,萬物生”展廳,七根光影線條讓體驗者親近地感受夢幻的北冥之鯤。當體驗者觸碰到光影線條時,猶如波動、揉捻“琴弦”,面前大屏幕中的塵埃粒子隨之變幻,在體驗者的觸碰下,屏幕中的粒子們逐漸組成浮游飄渺的鯨魚。據工作人員介紹,激光測距傳感器還原古琴“按徽循位”原理,通過距離探測和人體感知判斷物體與激光琴弦的接觸位置,分別向兩臺電腦傳輸信號,觸發古琴弦音和鯨魚畫面的變幻,打造數字沉浸景觀。


在“天宮闕”展廳,科技把明代傳承的木版水印畫變成了幻夢般的互動空間。通過體感技術的多情景設計,當體驗者靠近時,便可喚醒祥云,隨之體驗者便可與祥云、玉兔等互動。在“湖光山色”展廳,秉持著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一款數字筆刷讓每個人都變成創作者,觀眾用身體代替畫筆,通過揮舞手臂、搖擺身體,在裝有雷達多點觸控的“畫布”上隨意涂鴉,畫跡會逐漸顯現出太湖石紋理,并生長出雅致的蘭草,生成一幅充滿意趣的水墨畫。在“星光浪潮”展廳,星海撲面而來,這個展廳讓體驗者更加關注和感知空間中的氛圍“聯系”,每個人的加入都會為星海添加新的連接,創作出不一樣的圖像組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馬曉婷 張芝萌/文 王雷/圖、視頻)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