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9日訊 “這種‘一對一’的政策宣講,針對公司的具體業務,提供的解決方案專業性強,易于操作,對我們進一步做好人力資源工作幫助很大。”在青島營上電器有限公司的車間里,該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孫君鵬對即墨區人社局北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提供的上門服務贊賞有加。

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作為人社部門最基層的“小”單位,處于服務群眾和企業的最前沿。在青島即墨,這一個個的“小”平臺,為廣大居民提供著“大”服務:就業創業、勞動維權、社會保障、政策落實……一個個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政策、一筆筆和工廠企業密切相連補貼、一次次群眾滿意業務的辦理,都在即墨的15個基層人社中心完成,基層人社中心成了“我為群眾辦實事”最前沿的陣地。
“小快靈”推動服務精準化
小巧、快捷、靈活,是基層人社中心最顯著的特點。根據服務群眾和企業的數量,即墨區15個基層人社中心分別配備5-14名工作人員,對發現的問題快速反應,對企業涉及的勞動關系、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疑難雜癥”采用“一對一”“點對點”“面對面”等精準服務方式,及時協調幫助解決。
“沒有你們的精準服務,我就不能按照退休年齡領取退休金了,你們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環秀街道辦事處郭家巷村居民宮成龍辦理完補交疫情期間社保業務后,激動地拉著工作人員的手不停道謝。

辦理此項業務的背后,是工作人員加班加點、核對檔案、精準服務的身影。始終為群眾提供最直接、最貼心的服務,真正服務于民、取信于民,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正是基層人社中心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好寫照。
覆蓋全域的“半小時服務圈”
為給廣大群眾提供就近就地、便捷高效的服務,即墨人社局不斷提高基層平臺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根據行政區劃,在15處鎮街分別對應設立了基層人社中心,打造出覆蓋全域的“半小時服務圈”,全區城鄉居民均能就近享受優質、高效、便捷、均等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
“以前,辦個事得坐公交去城區,還得換乘,光來回路上也得兩三個小時。現在,我騎電動車15分鐘就到了。”剛剛為家人辦理完一次性待遇支付業務的靈山街道西牛齊埠村居民閆水澤切實感受到了方便。
寬敞明亮的服務大廳,就業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社會保障、政策咨詢、勞動監察案件受理等窗口一目了然,讓辦事群眾明確去哪辦,找誰辦,怎么辦。“半小時服務圈”,切實成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好平臺。
從“最后一公里”到“服務零距離”
“最后一公里”到底有多遠?最好的答案是“零距離”。
早在2014年,即墨區人社局就對經辦業務進行了梳理,確定將92項服務項目下放到各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比青島市下沉的業務多14項,為各區市下沉項目最多。疫情期間,即墨人社局再次創新業務辦理流程,采取“線上”“容缺”“代辦”等形式,93%以上的業務實現了網上辦理和信息系統自動比對核實,企業和辦事群眾基本實現“零材料”“零跑腿”。
“針對轄區重點建設項目和機械制造類企業較多的特點,變以往的企業找政策、企業找資金為政策找企業資金找企業,我們中心和多家企業結成服務對子,為其‘量身’提供精準服務,指導企業運用政策化解難題、解決訴求,精準釋放政策紅利,協助推進汽車產業新城功能區經濟發展。”龍泉人社中心負責人于兆吉帶領著工作人員走訪企業時說。
民生為本,圍繞聚焦辦事群眾和企業申報惠民惠企政策的難點、堵點,即墨區人社局通過進社區、入企業、搞宣講等多種形式,上門做好人社惠企政策解讀和輔導,讓服務對象少跑腿、少操心。從“最后一公里”到“服務零距離”,精準服務和業務優化,是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好詮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劉耀澤 江響世 文/圖)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