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青島市第五實驗初中(青島62中)把勞動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在勞動體驗中養成勞動習慣。
課程打底,培養學生勞動意識
學校以學科組為單位進行主題教研,探究、發現、梳理出與勞動教育有關的知識點和實驗項目。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跟學生講述“工匠精神”、“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等內容,闡述勞動價值的內涵和意義。理科老師帶領學生利用物理、化學、生物等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研究光照對葡萄生長的影響,探究韭菜肥力的最佳配比……鼓勵學生在真實的勞動情境中解決問題。


家校合一勞動教育課程的建構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對當下勞動教育短板的有效彌補,體現了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學校一直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學生安排適量的家務勞動,讓學生崇尚、熱愛勞動。


學校每年都組織學生到青島學農基地開展為期一周的以勞動課程為主體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勞動中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體驗創造樂趣、學會解決問題。



學校一直堅持把日常的自我服務勞動當成貫徹勞動教育持續性原則的途徑。日常教室的衛生清掃、消毒通風、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一系列融入在日常生活的勞動教育,讓學生從中收獲自信、建立了責任感。










基地著力,提升學生勞動技能
清理瓦礫、開墾田地、劃分區域……在學生們的協力合作下,學校校園內的兩塊荒地變廢為寶,這是學校創建的農耕園和葡萄園基地。這兩個基地不僅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實驗室”,也是學生參與農業勞動的場所。






“原想從農耕園收獲一縷春風,勞動教育卻給了我整個春天。”山東省勞動小模范獲得者劉浩哲同學很喜歡種植,家里有一個35平方的小院子原本一直閑置,在學校學會各種技能的他回家帶著爸爸媽媽一起勞動,將自家的院子打造成了繡球花園。原本有點調皮、成績中等的他,通過勞動教育實現了蝶變。


葡萄園基地里有多個品種的葡萄,學校聘請專業人士指導學生親自體驗葡萄的種植、管理和采摘。每年的九月底是學校的采摘節,這是全校師生共同的節日,大家興高采烈的投入到采摘活動中,體驗親手采摘的樂趣,感受收獲的喜悅,共享合作的快樂。




創新貫穿,養成學生綜合素能
陶行知先生說:“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 美術課堂上,唐慶平老師帶著同學們用生活中廢舊的紙殼和卡紙,創作出了一幅幅“畢加索風格”的作品。手工制作課的特征在于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創造性能力的訓練。不少學生在手工制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思維給全體學生以良好的啟迪,美的觀念和美的創造在學生的勞動成果中迸發出來。






藍色五月“綻放科技花”,經過兩年的持續深入,學校的科技節也正向相對綜合的科技盛會發展,從簡單的科技實驗向相對融合的項目式成果發展,學生動手制作各種小發明和科技創作,展現出了學生的創新勞動價值,深度體驗創造勞動的幸福。


2018級5班劉明俊是校學生會主席,同時也是學校科技社團的團長,他多次參加區、市級科技比賽并獲得優異成績。在青島58中的自招中,劉明俊同學以物理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58中自招入場券,在分享經驗時,他說:“學校的科技社團幫助我打開了一扇神奇之窗,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探索科學的種子”。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還要在勞動實踐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變單一的體力勞動為具有思維含量的創造性勞動,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五實驗將不斷改進勞動教育方法和組織形式,踐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擔當,讓生命更有溫度,在勞動中促成長,在實踐中育新人。(通訊員 高燕妮)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