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威海市人大常委會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威海市城市國際化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主要內容和具體推進措施。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后每年六月第三個周定為“威海國際周”。

《條例》明確了城市國際化的戰略目標定位,即通過建設開放之城、海洋之城、創新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打造具有國際要素集聚能力、全球目光吸引能力、國家對外戰略承接能力、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具備專精特色的藍色活力之都。
《條例》在四大方面做出要求
?公共服務國際化
立足完善涉外公共服務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涉外公共服務平臺和全市統一的涉外服務熱線,提供即時多語種服務。加強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多元化涉外糾紛解決機制,提升涉外法律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國際消費糾紛合作處理機制,及時處理涉外消費維權的投訴舉報;對因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外籍人員,有關部門可以給予必要的法律幫助。
立足解決外籍人員普遍關心的醫療、教育等問題,加強國際化醫療環境建設,探索開設國際門診、國際病房,提高涉外醫療服務能力。組織規劃建設具有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能力的中小學校,配備與之相適應的師資力量;外籍人員子女需要進入本市公立中小學校學習的,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辦理相關手續等等。
同時,《條例》還規定,規劃建設或者改造一批國際街區和社區,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原生態生活服務環境等等。
?人文環境國際化
立足威海市特色海洋和生態優勢,培育特色海洋文化節慶活動、培育壯大國際精品體育賽事品牌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等內容,著力建設國際休閑運動城市、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
立足加強國際間教育、醫療和文化交流,支持駐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國際間合作辦學、學術交流和科研協作,鼓勵本市醫療機構與國外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等開展技術合作,鼓勵舉辦涉外文化交流活動。
立足加強城市國際化建設的人才智力支撐,建立健全人才國際合作交流機制和國際化人才引進制度,在居住、工作、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對引進的人才提供便利。鼓勵企業利用海外人才等國際創新資源,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等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產業經濟國際化
立足打造國際化的產業經濟環境,規定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國際化消費環境和構建國際化交通系統等相關措施。
立足培育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規定建立國際化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海洋經濟體系,建設國際水準的生態治理運行體系,打造藍碳產業發展領先城市,為全市碳達峰、碳中和貢獻藍色力量。
此外,《條例》還支持引進和培育專業國際展覽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特色會展品牌;鼓勵國際涉海保險機構在本市依法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國際涉海保險業務發展。
?保障措施
威海市將城市國際化促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年度計劃予以保障,并規定建立城市國際化戰略指標體系、健全市長國際經濟咨詢委員會制度和城市國際化考核評價制度。對城市國際化促進工作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作出突出貢獻的外籍人員,可以授予“威海市榮譽市民”稱號或“威海友誼獎”。
◆相關鏈接:
2021—2023年,威海在推動經濟國際化方面的階段性目標是什么?
主動適應國際城市迭代發展趨勢和我國“雙循環”新格局的戰略需求,打造新格局下的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形成進出口均衡發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同步升級,面向東北亞、RCEP成員國、“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的新開放格局。具體措施主要包括:
建設“RCEP區域合作框架先導區”,重點加強和深化對日韓的全面經貿合作,建設好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產業園和中日(威海)產業合作園區。
打造新型“雙向開放”互動體系,對外拓展歐美招商,制定與歐洲制造業企業合作專項計劃,對內提升國內招商水平,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的產業與重點企業對接合作。
建設高水平服務貿易試點城市,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和服務貿易有機融合,推動全市服務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
推動跨境電商與產業、營銷網絡融合發展,提升東北亞跨境電子商務中心城市能級;推動建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零售業務“陽光通道”;建成電子商務、國際物流等特色產業園,打造中日韓跨境電商創新發展聚集區。(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岳瀟/文 李林/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