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宋餅三頁成,烙花細碎似繁星。油豐柔軟食不膩,微咸當中透香氣……”馬宋餅因地得名,以其特有的松軟清香享譽省內外,并于2007年納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月11日,記者來到馬宋餅的發源地昌樂縣營丘鎮馬宋村,聽“馬宋第一餅”唐鳳云講述馬宋餅的故事。
三個人分工配合默契,2分鐘烙成一張餅
昌樂縣營丘鎮馬宋村,102省道貫穿村莊,道路兩側隨處可見“馬宋餅”的招牌,在各式招牌中,一處“馬宋第一餅”的門樓顯得與眾不同。推開房門,一股油鹽麥面混合的香味撲面而來。
門口左側,三人正在案板和鏊子前忙碌著。案板前一人在揉面,取三個大小均勻的面團分別壓成面餅,最下方的面餅上涂一層油,放上一張面餅再涂一層油,再放第三張面餅,三張面餅壓成一體就制成了馬宋餅的“劑子”。
案板前的另一人取“劑子”,用搟面杖快速搟著,不到一分鐘,三層面餅合成的“劑子”就變成了一張薄如紙片、形似圓月的餅。面餅卷在搟面杖上,順勢鋪在案板旁的鏊子上。負責烙餅的人,一手拿著翻餅杖,一手拿著笤帚,左右“開工”轉著圈兒烙餅。第一次翻面后,馬宋餅中間立馬像氣球一樣鼓起來,說明三張面餅開始分層,這也是檢驗餅搟得合不合格的重要標志。再用笤帚快速掃幾下,馬宋餅的分層完成。等烙至兩面均出現焦黃色的“小花”,一張松軟噴香的馬宋餅就出爐了。
忙著搟餅的人叫唐鳳云,昌樂縣營丘鎮馬宋村人,今年56歲,已經制作馬宋餅近30年。“基本上2分鐘一張餅,時間少了餅不熟,時間多了餅就容易糊。正宗的馬宋餅三層要能層層分開,中間的一層薄得鋪在報紙上可以看見字。”唐鳳云說著,拿起一張烙好的馬宋餅,輕輕一拽,一張餅就分成了三張,中間一層幾乎透明。
現做現賣保證口感,既要體力也要技巧
對于店前“馬宋第一餅”的招牌,唐鳳云笑著表示,這是她在昌樂縣一個馬宋餅比賽中獲得冠軍后,現場送的稱號。
最開始唐鳳云和丈夫周冠亮開“夫妻店”,遇到節日客戶多的時候,兩口子一天要干十七八個小時。在兩人的辛勤經營下,顧客越來越多,有了固定的客源。兒子結婚后,兒媳也來幫忙,“夫妻店”變成了“全家齊上陣”,現在一天至少得做兩百多張餅。
“前一天一個客戶訂了80張,另一個客戶訂了60張,接了單就得給人按時保質地做出來。”唐鳳云說。制餅過程中,不斷有市民來買餅,如果要三五張還能分一些出來,如果要得多,她只能婉拒。“所有的餅都是現做,是為了保證口感。”
唐鳳云說,做馬宋餅需要用心,還需要一點點天賦。和面、搟餅、烙餅都有技巧,這其中很多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需要做餅的人自己慢慢領會。“像和面看似是體力活,其實也是個技術活,要用溫水,放入細鹽,捶得恰到好處,還要反復揉搓,直到質地光亮不粘手。”唐鳳云說,多年堅持用手和面,她雙手掌骨已“傷痕累累”,如今不得已只能用和面機,這也是所有工序中,唯一使用機器的地方。
馬宋餅是家的味道,一顧客帶走90張
72歲的崔其友,昌樂縣營丘鎮人,21歲離家出去工作并定居在了黑龍江省雞西市。51年來,每逢過年過節,他最想吃的就是家鄉的馬宋餅。
崔其友弟兄六人,他排行老二。在他的記憶中,村里家家都會做馬宋餅,不過最開始時不是純白面的,而是地瓜面里加一點白面做成的,但這并不影響大家對馬宋餅的喜歡。“那時候也不是天天能吃到的,只有逢年過節或家里來了客人,才會支上鏊子烙幾張。”崔其友說,每次母親做馬宋餅,他們兄弟都會爭著幫忙,全家人一起和面、生火、烙餅成了最溫馨的記憶。
如今,父母已經離世,弟兄們個個都上了年紀,遠在千里之外的崔其友越來越想家。每次回老家,他就會到唐鳳云的店里預訂一些馬宋餅,自己留一部分,也給鄰居朋友們分分。“我在雞西的朋友都非常喜歡吃馬宋餅,知道我回來會讓我多帶點餅回去。”說起馬宋餅在外受歡迎,崔其友言語中滿是自豪。
這次他共預訂了90張馬宋餅,為了攜帶方便,專門準備了一個行李箱。熱乎乎的馬宋餅裝進行李箱,陣陣香氣化作濃濃鄉思,滿足著離鄉人的味蕾和追憶。“這是小時候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收了一百多個徒弟,只要有人學就全力教
“馬宋餅既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卷雞蛋、卷菜、卷肉,都很好吃。”唐鳳云說,剛烙出來的馬宋餅松軟有韌勁兒,越嚼越香。
從0.5元一張餅到現在3元一張餅,喜歡吃馬宋餅的人越來越多,但愿意從事這一行的人卻越來越少。多年來,只要有人來學,唐鳳云都愿意教。從2004年到現在,她收了一百四五十個徒弟。這些徒弟中,有一部分學成后干了一段時間嫌累就不干了,有的賺了“第一桶金”后也轉了行,現在依舊堅持制作馬宋餅的只有一小部分。
“現在兒子兒媳幫著我干,以后我干不動了,就交給他們。只要有人想學,我就全力教,得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唐鳳云說。(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竇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