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15日訊 數字化轉型是“十四五”企業變革和發展的“新基建”,傳統企業特別是制造業等工業企業,更需要通過數字化轉型來實現信息、技術、產能等精準配置與高效對接,從而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傳統工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怎么走?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痛點、難點又在哪里?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信息化百人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楊學山,圍繞“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作了主旨演講,并就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產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話題,與業界專家、企業代表進行經驗交流,啟迪思想。

轉型還處在“不想、不敢、不會”的初級階段
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的歷史進程已經開啟。作為一個“熱詞”,如何讓數字化轉型變成工業發展的新動能?楊學山認為,推進數字化轉型應當以工業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位置和使命出發,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為根本。
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源頭來自三個方向,一是工業自動化,二是企業信息化和兩化融合,三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的數字化轉型,一定不能忘記工業自動化是最重要的源頭。”楊學山說,“今天數字化轉型做的很多事情,是在提升自動控制的能力,增加自動化的數量。對于工業企業來說,自動化部門是成長的重要路徑。我們的工業發展就是從手工到機械,機械到自動化,然后再到智能化的過程,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明確的方向。”
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兩化融合”是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源頭之二。楊學山說,“兩化融合”的所有思想都可以直接等同于數字化轉型思想。對于工業企業來說,對不同的概念要“求同”,即思考為企業解決什么問題、創造什么價值。而對于學術界來說,一定要“求異”,討論數字化轉型和兩化融合之間有什么不同。對于不同概念,企業求同,學術界求異,這是我們今天面對不同概念時的基本處理方式。
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成為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源頭之一,這代表了人類在處理利用信息上的新成果。而在今天,數字化轉型究竟處于什么狀態?“分析來看,只能說它還處于發展的早期。工業企業也好,其他企業也好,數字化轉型是必須的、必然的。但我們如何找到一條恰當的路徑,從“不想、不敢、不會”,轉向“敢做、善為”?”楊學山說,“國家各部門發了很多文件在引導大家轉型,企業也在努力通過快速的試錯迭代來尋找成功的路徑,我們一直處于探索的階段。”

不是技術疊加,而是技術與業務充分融合
實體經濟是中國現代化的脊梁,數字化轉型的根本目的是讓實體經濟與“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到2035年、2050年現代化經濟體系目標能夠實現。楊學山強調:“工業企業不是互聯網企業,不是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千萬不要忘了工業企業的使命是工業,是為社會提供不斷變化和增長的物質產品。不管是能源、采掘還是制造業,使命都是如此,這是社會得以生存發展的關鍵。”
在圓桌論壇中,專家一致認為,這十年來,無一例外,企業均面臨多個“概念”,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制造、數字電網、工業互聯網…….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一個個不同的文件面前,企業怎么辦?
上海聯通智能制造事業部技術總監、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專家沈洲認為,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分別有兩條不同的數字化轉型路線,前者是整體設計,全面發展,后者是小步快走。他建議,工業企業應找到自身痛點,明確需求和不足。技術方案解決商也能夠提供一些相對切實可行的方案,把成熟領域的方案和客戶進行溝通交流,把技術融入到實際的應用中。這樣,業務提供方和需求方就能進行更好的合作,以避免一些誤區。因此,企業要將創新技術和實際業務緊密結合,發揮現代技術發展快速迭代的優勢,這樣才能獲得實際收益。
大華股份企業業務部副總裁馬駿馳也指出,數字化轉型關鍵在于如何能夠為客戶提供極致的產品和服務,如何能夠深入洞察某個場景或某一業務是客戶真正需要的。如工業互聯網必須是技術和業務充分融合,人力、財經、經營、成本、生產等數據必須融合打通,這樣才能避免單純為了做技術的疊加而作數字化轉型。只有真正能夠跟業務融合,為業務帶來幫助,這才是企業真正所追求的數字化轉型,才能為企業帶來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轉型是工具,是賦能,而不是萬能
對于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不想、不敢、不會”,楊學山表示,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有擔憂是正常的。即使是像美的這樣的大企業,它的數字化轉型都有三個來源,自動化、“兩化融合”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破除擔憂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做數字化轉型的全盤規劃和戰略,而是通過技術解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楊學山說,“我們把大問題變成小問題,將不確定的路徑和價值問題放到后頭,把看得清楚的先做,這樣做了幾次之后就有信心,也就減輕了焦慮。”
“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所有的賦能器是必須要用的,但是使用目的必須清晰,是為了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為了達到企業在戰略規劃中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由此,賦能器就是工具、平臺、資源。”楊學山建議,對中小企業而言,一定要考慮成本問題,不能增加利潤率的事情一定不能做,說得再好也不能做。
這一點,也得到了上海計算機用戶協會理事長、上海國資院數字化轉型中心首席專家李靜的認可。她說,信息化的過程就像是一串珍珠項鏈,無論企業做經營管理的ERP也好,還是做生產制造環節的自動化也好,首先要把技術功能串起來、用起來,實現大面上的業務信息及功能上的閉環。而數字化則是把項鏈上的每顆珍珠精雕細作,進一步深入打磨細化。同時她指出,處在數字時代轉型期的每家企業更應面向未來,認清企業所處的產業鏈、價值鏈即將面臨的改變,明確好階段性的目標任務。企業都要想好未來走向哪里,生存壓力還是發展壓力,如何活得更好更久,要認識到所有的數字化轉型都是工具,都是賦能的,而不是萬能的。(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