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19日訊 近日,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攻堅推進大會召開。深圳市委研究決定: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的首批清單中,除涉及立法、修法及國家重大事權,其余所有改革事項今年年底前全部落地;設立“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突出貢獻獎”,每年遴選表彰一批在改革攻堅中表現突出的先進集體,表揚獎勵和選用一批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十四五”期間,每年以市委名義召開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攻堅推進大會,確保一年一個新進步。
會議強調,深圳市委就是要樹立鮮明的改革導向,決不允許不改革!要在改革攻堅中考察干部、發掘干部,實施好“百名干部破百題”行動,鼓勵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沖鋒在前,表揚獎勵和選用一批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闖將”“干將”。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印發近一年來,深圳堅決扛起主體責任,持續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堅持臺賬式管理、項目式實施、節點式推進,扎實抓好開局起步,推動綜合改革試點的合力加快匯聚,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改革路徑初步形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新突破,示范效應充分發揮,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
《實施方案》和首批清單細化分解的122項改革任務中有60項取得實質性進展,首批清單40個事項中有8個落地見效、14個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任務過半,呈現出全面發展、多點突破、蹄疾步穩、亮點紛呈的良好態勢。
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呈現六大亮點:
一是要素市場化配置取得實質性突破。在加快完善土地市場方面,深圳選取騰訊“互聯網+”未來科學城試行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改革,形成單一用地性質混合使用、混合用地混合使用等多種土地利用模式。在加快完善資本市場方面,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落地實施;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與中小板合并,時隔21年主板恢復發行上市功能;全國首批9個基礎設施REITs項目,涉及深圳有3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在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方面,深圳制定出臺全國首部數據條例,率先開展數據要素統計核算試點,率先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

二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大幅提升。深圳獲批全國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出臺營商環境條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進駐網上辦事平臺,截至目前,網上“秒批”事項309個、“秒報”事項374個、“秒報秒批一體化”事項118項。深圳開展破產制度改革試點,出臺首部個人破產法規,成立首家個人破產事務管理機構,上線首個個人破產一體化辦理平臺;首創市場主體除名制、依職權注銷制,試點歇業制,暢通市場主體退出渠道。

三是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這包括:創新實驗室管理模式,探索“不定編制、不定級別、社會化用人”新型科研機構管理機制;創新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探索項目經理人、矩陣式科研管理、知識產權池等制度,健全非競爭性、競爭性“雙軌制”經費投入機制;創新引才用才制度,制定深圳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承接外籍高端人才認定權,啟用外國人就業居留事務服務中心和綜合服務系統。

四是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發展空間實現拓展,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64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58項。率先開展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推行“灣區組合港”,開通“鹽田-惠州組合港”“蛇口-順德組合港”,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節省報關成本30%。

五是民生服務供給能力邁上新臺階。放寬國際新藥和醫療器械準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開展試點,已有在港澳上市的9個藥品和2個醫療器械獲批使用。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全市開設11家港資醫療機構,7家定點醫院提供香港病人轉診服務,118名港澳籍醫師取得內地醫師執業證書并在深圳長期執業。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設立和撒銷權下放落地,在TCL華星光電、匯川技術、亞能生物、地鐵集團、中電科智慧城市研究院等5家公司試點。

六是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亮點紛呈。優化生態環境管理機制,發布《綠色金融條例》,率先實施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建立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平臺。率先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等“三線一單”。開展航空資源結構化改革試點,深圳機場高峰小時容量進一步提升,位居國內現行雙跑道運行機場首位。探索建設用地分層設權,出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在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建設中開展試點。(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超 文/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