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7月21日9版
“僵尸粉”多 、日活率低、用戶年齡斷層、區域分布不均——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期待突破瓶頸

■市北區芙蓉花園小區內的一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

■城陽區某小區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停用多時,落滿塵土。

■一位居民在將可回收物送往廢品收購站的途中。
垃圾分類是未來城市垃圾處理的方向。近年來,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開始進入市民生活。這種垃圾分類智能化設備通過給予投放者小小的“獎勵”,提升居民參與熱情,促進其更高效、更便捷地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在推進垃圾分類政策實施、保護綠色環境、加速循環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意義重大。但由于運營成本過高、用戶年齡斷層較大、區域推廣不暢等原因,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的推廣和使用在我市遭遇了瓶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使用率的高低,折射出我市垃圾分類推廣的成效。未來,如何引導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破除各種垃圾分類壁壘、提供適當的政策扶持和加強前期配套服務,讓更多人加入到垃圾分類的行列中來,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現狀
覆蓋人群240多萬
用戶多為“僵尸粉”
在各大城市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的背景下,國內多家環保科技企業看準了可回收垃圾所產生的經濟收益,紛紛推出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這種回收箱依托互聯網、AI等新技術,將可回收垃圾“變現”,成為垃圾回收領域的新生力量。

3年前,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首次現身青島。2020年1月,《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內不少企業攜帶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大舉進軍青島,試圖搶占這片可回收垃圾藍海。短時間內,憑借其強大的推廣力度,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迅速在青島許多小區占據了一隅之地,讓僅回收衣物的公益垃圾回收箱相形見絀。
據了解,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一般設置有金屬、塑料、紡織物、紙類、玻璃5個分類回收箱體。居民將垃圾分類投放到合適的箱體中,即可積分、提現或換購。因其獨特的模式優勢,起初確實激發了市民的一波注冊熱情。但近來,由于種種原因,這類垃圾回收箱的推廣和使用卻遭遇了瓶頸。

記者了解到,我市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版圖”目前幾乎被三大行業巨頭瓜分,分別是小黃狗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簡稱“小黃狗”)、粵能環保智能回收箱(簡稱“粵能環保”)和“愛分類·愛回收”智能回收機(簡稱“愛分類·愛回收”)。其中,“小黃狗”于2018年進入青島市場,目前在營回收箱共450余臺,覆蓋青島多個區市,僅在城陽區就安裝了200多臺;“粵能環保”2020年5月開始進軍市北區,目前安裝數量達255臺;“愛分類·愛回收”于2020年11月開始布局李滄區,且發展勢頭迅猛,目前數量已超過480臺。截至6月底,我市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總量已超過千臺,總注冊人數約80萬,覆蓋人群達240多萬。
記者了解到,盡管三大巨頭一路擴張布局,但與不斷增長的注冊數字相比,真正使用的人卻不多。7月17日中午,記者來到李滄區福臨萬家二期小區現場探訪,發現該小區的活動廣場北側安裝了一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記者在廣場附近觀察了6個多小時,沒有一位居民向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內投放過垃圾。“這組回收箱已安裝了2年多,但關注和使用的人很少。”一位在此休閑的老人告訴記者。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距離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不遠處,一個普通垃圾箱里,紙殼子等垃圾已滿滿當當。記者看到,這些散落的紙殼子吸引了不少拾荒者前來翻撿。

記者調查還發現,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不僅在市民中的知曉度不高,即使是在注冊用戶中,使用率也不高。在市北區龍潭路小區的一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旁邊,記者看到,不少年輕居民在附近的菜鳥驛站取到快遞后,對回收箱視而不見,直接將快遞包裝盒丟在旁邊的普通垃圾桶內。“此前有人上門推銷過,也有不少居民注冊了會員,但投放一個快遞紙盒沒多少積分,吸引力不大。”一位業主說。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小區內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上落滿了灰塵。
“注冊了并不代表就會使用,現在‘僵尸粉’很多,這也反映了青島目前的整體垃圾分類意識不高。”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以“小黃狗”為例,入駐青島3年,注冊用戶已達35萬。目前,日均投放人數僅為2000人,只占注冊總數的0.5%。“統計數據顯示,這2000人當中,小區保潔人員能占到一半。”小黃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運營主管王先生說。相比之下,“愛分類·愛回收”的日活率還算比較高的,但20萬用戶中,平均每天也僅有8000多人投放。
問題
成本過高 運行乏力
年齡斷層 區域不均
“應該說,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的運營模式,有利于促進市民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習慣。但在實際運行中,卻因投放收益過低,沒有發揮出真正效力。這也是目前我市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僵尸粉多、日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起初是覺得新奇,投放過一兩次,但價格實在沒有什么吸引力,就沒再用。”采訪中,李滄區一位市民坦言。記者了解到,雖然該類回收箱是以“收益回報“吸引市民,但與傳統的廢品收購相比,回收價格偏低。以“小黃狗”回收箱為例,其回收價格為紡織物每公斤0.1元、紙類每公斤0.4元、金屬每公斤0.2元,玻璃則為公益回收。相比之下,個體回收站同類廢品的回收價格更有吸引力。在李滄區一家個體經營的廢品回收站里,記者看到,各類廢品的回收價格高出不少:織物每公斤0.6元、紙類每公斤價格從1.2元至1.6元不等、金屬每公斤近2元。如果數量龐大,價格還能適當上浮。
回收價格沒有優勢,造成日活率過低,自然影響了回收箱的正常運營。據業內人士介紹,一般來說,一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僅前期投入至少要7-10萬元。正常運行后,每年的物業費和電費需2000元左右,加上設備折舊費、設備維護費、垃圾運輸費等,一年運營成本近萬元。“玻璃、有害垃圾是公益回收,箱滿處理還要向下游公司支付處理費用。僅靠可回收垃圾目前的回收情況,保障正常運行難度很大。”一位回收箱經營企業的主管無奈地說,“因為日活率太低,很難收回成本,公司近期可能會撤掉一些箱子。”
成本高阻礙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推廣腳步的同時,投放人群存在年齡斷層也是目前不能回避的短板。據調查,我市垃圾回收箱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45歲-55歲之間。相比之下,產生可回收垃圾最多的20歲-35歲年輕群體和具有強烈投放意愿的60歲-70歲老年群體,卻沒有參與其中。
“目前,年輕人的垃圾分類意識不高,加之投放收益吸引力不大,所以他們寧愿把可回收垃圾隨意丟棄,也不愿拿出時間、精力來進行分類投放。”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記者了解到,為了吸引年輕人參與投放,我市有公司推出了“一包投放“的便利回收模式,即無需先行分類,只須將所有類型的可回收垃圾“一包投放”,一次稱重即可。比如,使用“愛分類·愛回收”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只要將所有垃圾放入一個箱體,即可按每公斤0.8元至1元得到投放收益。“短期內,這種方式確實在年輕消費群體引發了投放小高峰。”“愛分類·愛回收”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但對此,也有專家指出,這種方法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年輕人垃圾分類意識的養成。
相比年輕群體來說,60歲-70歲老年群體雖有很強的使用意愿,卻又因數字化壁壘,被擋在了設備“操作關”之外。記者觀察發現,常見的垃圾回收設備像一個由多個艙門和一塊觸摸屏組成的儲物柜,市民須通過讀卡、手機掃碼或人臉識別登錄賬號,并在屏幕上進行操作選擇,才能完成投放過程。“很多老年人不會操作智能手機,更不要說下載App或使用微信提現了,因此,相比之下,大部分老人更青睞把分類垃圾送到廢品回收站。”城陽區垃圾分類辦公室工作人員說。
除了價格壁壘和年齡斷層拖了后腿外,區域分布不均同樣也阻礙了垃圾分類箱全面推進的腳步。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主要集中在市北區、李滄區和城陽區。市南區、嶗山區、即墨區安裝數量不多,尤其在老小區里,更是寥寥。“相比新建小區,老小區普遍存在公共空間不足、電力等配套設施缺位等短板。”一位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企業的員工說。
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為了讓回收箱順利落戶老小區,企業前期必須要跟街道、社區和小區物業進行反復溝通,耗時耗力。“因為這些區域高投放目標群體很大,企業也不想放棄。但如果想要順利進入,付出的人力、時間成本實在太大了。”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建議
破除投放壁壘
提供政策扶持
目前,我市垃圾分類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的推廣,一定程度上在垃圾分類的前端設置了一個“引力棒”——用“邊收益,邊分類”的模式優勢,推動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逐漸養成。因此,智能垃圾分類箱推廣和使用,對推進我市垃圾分類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全面提升居民的垃圾分類投放意識至關重要。在這點上,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是個好的‘抓手’。通過鼓勵使用這種垃圾回收設施,可以在城市推行垃圾分類工程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導作用。”市政協常委、山東萬橋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勇認為,“因此,對于尚處于垃圾分類工作起步階段的青島來說,要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廣泛宣傳,讓群眾切實明白垃圾分類的好處,在推動使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的同時,逐漸讓更多的市民培養起垃圾分類的習慣。”
“為了避免因成本高、收益少導致這種好的商業模式陷入僵局,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有所作為。”李勇認為,盡管表面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的運營是一種商業行為,但從長遠看,這種模式在助推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方面功不可沒。因此,建議政府部門深入調研,給予企業一定的政策補貼,比如,在投入初期,可減免企業部分物業費和電費,緩解其成本壓力。同時,還應發揮基層組織的優勢,讓街道、社區的垃圾分類專職監督員定期在小區內進行地推引導,增強居民對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的投放粘性。
針對年輕人垃圾分類投放意愿不高的問題,市人大代表、市北區海倫路街道哈爾濱路社區第二網格支部書記隋金鳳認為,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非常重要。可在我市小學、中學、大學校園人流密集的位置安裝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并建立專人值守機制,潛移默化地培養青少年的垃圾分類意識。同時,還可推出線上下單、預約上門的方式,減少垃圾分類的時間成本,吸引年輕人參與投放。針對老年人操作壁壘問題,隋金鳳建議,街道和社區可定期對轄區內的老年人進行培訓講解,消除其使用的技術障礙。此外,建議企業設置特殊投放日,每周選擇一天在回收箱旁安排專人進行指導,引導老年人定時定點投放。
破解垃圾回收箱區域分布不均問題,對于我市垃圾分類工程同樣重要。就此,李勇建議,要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分布密度低的區市,推出相關扶持政策,推進項目的引進和落地。“街道、社區、物業等部門還要做好前端服務工作,在位置遴選、電力設備、人員培訓等方面給予幫助,助力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順利進社區。如果可能,也可將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的設置納入到區市垃圾分類工作考核中,推動其全面落地開花。”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