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23日訊 隨著大暑來臨,高溫高濕的“桑拿天”逐漸成為青島天氣的“主角”。觀海新聞記者走近公交駕駛員、車輛檢測員,記錄下他們戰高溫斗酷暑的堅守。
228路駕駛員:10分鐘汗水浸濕工裝
發車前1小時趕到場站,進行發車前的準備。繞車一周細致觀察車容車貌,彎腰下蹲檢查四輪狀態,打開發動機艙蓋關注防凍液余量,仔細查驗座椅、安全錘等車內設施的穩固性……一系列準備工作完畢,汗水已經從管濤的額頭上冒了出來。
管濤是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市南巴士228路線駕駛員。“天一熱,做簡單的準備工作都會出很多汗,但這還遠沒到最熱的時候。”管濤說,公交車受太陽照射后會迅速升溫,而228路屬于非空調線路,難以借助外力實現快速降溫。持續高溫加上高濕度的天氣,讓駕駛室像“蒸籠”一樣既熱又悶,令他喘不過氣來。

上午10點半,一天中最熱的時段開啟,車內溫度計直逼40℃。隨著車內溫度攀升,管濤臉上的汗水不斷滾落,他只能在運行間隙用一塊小毛巾頻頻擦拭,以防汗水滴到眼睛里影響視線。記者注意到,車輛運行10分鐘左右,管濤的工裝已經濕透貼在身上。“一天里,我們的工裝總是隨著運行和回場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工裝,即便這樣后背還是不可避免地泛黃。”管濤介紹,因公交車前風擋玻璃面積大,駕駛員常常要接受陽光的炙烤,而駕駛室旁僅有一扇小窗,空氣流通性遠不如車廂,這導致駕駛位附近的溫度要比車廂高出不少。“最熱的時候,身上的皮膚都發燙,胳膊感覺火辣辣的。”
難耐的高溫并未打亂管濤真情服務的腳步。記者發現,每逢停站,他都會主動向乘客問候,特別是遇到老年乘客時,會叮囑對方小心慢行、注意腳下。“部分老人乘車時,習慣還沒到站就起身,如果手上沒有扶穩,非常容易發生危險。”管濤說,在停車等待紅燈時,他會通過后視鏡觀察此類情況,一旦發現便立即叮囑。記者估算,管濤停站時,每站要說3-6句服務暖語,228路線全程50站,按照其每天運行3圈次計算,管濤一天至少說出近500句服務暖語。
談及高溫下的堅守,管濤表示,曾經的軍旅生涯為他鋪就了吃苦耐勞的人生底色。管濤今年43歲,曾是陸軍某部的一名裝甲兵,成為駕駛員后,他將純熟的駕駛技術和踏實勤干的優秀品質帶到了公交。“我開裝甲車的時候,條件比這要艱苦得多。大家訓練都在太陽底下,艙蓋打開的瞬間能看到白色的熱氣,鋼板燙得能烤熟雞蛋。”管濤說,他時常想起退伍時許下的宣誓,要永葆軍魂,在平凡崗位上發光發熱,奮勇爭先。如今,經常會有乘客在下車前特意走到駕駛室旁,對他道一聲辛苦和感謝。“乘客的肯定是最好的鼓勵,每當這時,我就覺得只要乘客滿意,什么都值得。”
車輛檢測線里的最美“炎”值
“您好,審車請出示行車證。”“好的,您的車在年審期間,請攜帶行車證到服務大廳辦理登記手續。”22日上午10時,一位市民駕車駛入城運控股公交集團中青檢測站大院,一名工作人員隨即迎了上來,將車開到了外檢待檢區。
此時,正是太陽最毒辣的時候。采訪時,記者站在院子里熱氣一股一股地往身上涌,光是站著不動汗水就順著頭頂往下淌,再看院子里的檢測員,沒有絲毫的畏難情緒,有條不紊地給來審車輛進行檢測。“早就習慣了,衣服一天不知道能濕多少次。濕了干、干了濕,衣服都變硬了。”外檢員孫師傅一邊與記者交談,一邊擼起褲腿給記者看,只見他的腿上起了大大小小的紅色疙瘩。“這是日光性皮炎,長時間曬太陽得的,我們好幾個外檢都有這個毛病,一到夏天就犯。”

從安檢線出來車子駛進了尾氣線,此時車間溫度已達30℃,坐在車廂里感覺很是悶熱,車廂內的溫度也已經攀升至34℃,僅靠四扇窗通風散熱。“環保檢測不能開空調,車輛在審驗時處于高速運轉的情況,開空調車子會動力不足,導致廢氣排放不穩定。”尾氣線檢測員李義柱說。
2011年檢測站尾氣線成立時,李義柱就來到這里從事尾氣檢測,10年來經手審驗的車輛近五萬余輛。“高溫天氣最頭痛的是碰到面包車和年限較長的車輛。”李義柱說,面包車的發動機在駕駛座底下,審驗時就跟坐在持續加熱的烤爐上一樣,經常是審完一輛要下來緩一會才行。還有一種是車輛年限較長的車輛,這樣的車輛有時車玻璃落不下來,人進到車廂里,就跟坐進了蒸箱一樣,沒有通風透氣的地方,6分鐘一次的審驗過程顯得格外漫長。
為了給員工“降溫”,中青檢測站每日都會熬制綠豆水,發放冰糕、西瓜等解暑物品。針對前來檢測車輛的車主,“車友之家”車主等候室里還準備了飲料、咖啡、冰糕等解暑冷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通訊員 韓堯鈺 韓恬恬)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