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7月22日,經歷暴雨后,鄭州市民吳女士稱,有種劫后余生的感覺。
她表示,“以后要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
在此之前,網友“奇跡奇緣”也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在鄭州地鐵“死里逃生”的親身經歷。
“奇跡奇緣”也表示,自己被人間大愛深深地感動了,同時也很后悔以前對很多美好的事情都沒有好好珍惜,比如鐘愛的美食,家中的親人,身邊的朋友……
每當經歷過大災大難后,人們總會生出無限感慨,這種情況幾乎一模一樣。
想必大家還記得《中國機長》這部電影,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但觀眾的目光一開始不是停留在電影本身,而是四川 8633 原型機組:
從機長劉傳健、第二機長梁鵬,到副駕駛徐瑞辰、乘務長畢楠,每個人的故事都被挖了個遍,無不觸人心弦。
但同時,飛機上還有一群容易被忽略的人——乘客們。
如果說對機長的討論是崇拜和敬仰,那么對乘客的思考,似乎才真正關乎我們自己。
《中國機長》電影中,飛機出事之后有的乘客爭吵著要下飛機,有的人吵著要找機長理論、更多人是拼命掙扎和大哭……
但王維說:“當時真實的情況是,所有人都很安靜,大家都嚇得不敢說話,只能聽到隱約的啜泣聲。”
電影中還刻畫了許多位普通乘客,他們因為這趟飛機發生了很奇妙的改變:
坐在商務艙的男乘客,上飛機之前一直跟母親打電話,聲音極其不耐煩,明顯很受不了母親的嘮叨;
他還不配合乘務員,不肯關機,甚至d態度惡劣地把手機摔到乘務員盤子里……
然而,下飛機的時候他卻似乎變了一個人。
飛機安全降落后他第一時間給媽媽打電話,雖然改不了命令母親的語氣,但是這一次卻顯然柔和許多:
“媽,你別老哭,我沒事,就是備降而已。”
他還主動跟乘務員道歉,說:“如果你是個男的,我一定叫你大哥。”
02.
為什么飛機失事會讓他們發生這樣的改變?
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做過一項研究,招募了 262 名志愿者,讓他們進入一個恐怖屋地下室接受挑戰,同時對他們的情緒和大腦反應進行了記錄。
結果發現,在經歷了可怕的恐怖屋之后,大家的情緒普遍都比以前更加積極了。
尤其是對于那些壓力很大、很疲憊的人來說,一場恐怖體驗反而讓他們情緒好轉更多。
心理學家們的解釋是,這是因為我們的感官進行了重新校準,而情緒也一樣——
在經歷了一段極其可怕的災難之后,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你感覺全世界都特別美好,一切的不如意都變得渺小了。
在2009年1月15日,發生在國外的另一起墜機意外中,一名乘客所乘坐的飛機起飛一分鐘左右,飛機撞上了飛鳥,完全失去了動力。
經過 208 秒的時間,飛機飛到了哈德遜河上方,并以滑翔方式的降落,機上 155 名人員全部生還。
這是人類第一次飛機水上迫降的成功案例。
這 155 人,都是第二次的生命。
而一位墜機事件的親臨者,時隔兩年在 TED 上做了一個演講——《墜機讓我學會的 3 件事》,他說道:
a. 我不想再拖延任何事
在那一瞬間內,一切都改變了。
我們的人生目標清單,那些我們想做的事、那些我想聯絡卻沒有聯絡的人、那些我想修補的圍墻、人際關系,所有我想經歷卻沒有經歷的事……
我不想再把生命中的任何事延后,這種緊迫感、目標性改變了我的生命。
b. 不想再爭論對錯,我只想要快樂地活著
當飛機通過喬治華盛頓大橋時,我突然想,我還有一件真正后悔的事:
我竟然花了那么多時間,去和生命中重要的人爭論那些不重要的事。
我想到我和妻子、朋友及家人們的關系……
之后,我決定除掉我人生中的負面情緒。我不再嘗試爭論對錯,我選擇快樂。
c. 我只希望看著孩子長大,這是我唯一的目標
我突然感覺到,死亡并不可怕,就像是我們一生一直在為此做準備一樣,但是,死亡卻很令人悲傷。
這個悲傷的主要來源是,我不想就這樣離開,我希望能看到孩子長大。
我意識到,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成為一個好父親。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遇到壓力過大的生活事件時,會把目光從 “當下” 轉向 “全局”。
我們不再關注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突然間格局變大了,開始想一些大問題。
對這些全局問題的思考,便是意義取向應對——它幫助我們重新修正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目標,以便應對這些壓力,并且在創傷后獲得成長。
所有在災難中幸運活下來的人,就是在教會我們,如何提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提前把時間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要等到最后一刻留下遺憾。(作者 | 時差少女S 來源 | 心理0時差)
你有過劫后余生的經歷嗎?經歷之后你有怎樣的感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