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雙減”政策出臺引發全民關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
從嚴治理教培機構,是這一領域的“供給側”改革。長期以來,教培機構的商業模式就是建立在販賣焦慮,加重中小學生負擔基礎之上的。“雙減”政策是合乎民意的,有利于國民長期福祉。此次政策規定: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其整治力度空前,掐住了教培機構資本化運作的“命門”。對于公眾而言,這是改變教育“內卷”的關鍵一步。
進行“供給側”改革,也要對教師有償補課行為祭出雷霆手段。7月27日,根據家長及媒體提供的線索,黃山市教育局組織人員突襲,在一幢別墅內,對屯溪一中教師呂某某涉嫌有償補課行為進行了查處。有的地方,個別教師有償補課很出名,甚至有“四大名補”之稱,課上教學有保留,課外收費講要點,加重了學生家庭負擔。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諸多禁令,但個別教師就是舍不得補課費這塊“肥肉”。對此,必須提高監管水平,加大打擊力度。相關部門不能總是靠舉報,假如補課變成“一對一”,又怎么辦呢?此前長沙規定,教師兩次違規補課即取消教師資格證;今年1月,呼和浩特兩名教師違規補課被解聘、撤銷教師資格證。如此鐵腕,多多益善。教育部顯然注意到這一問題,繼“雙減”政策后,教育部7月28日再度出手,啟動中小學有償補課等專項整治,通過在“供給側”上動刀,切除毒瘤,為家長減負。
“雙減”政策落地,還應重視“需求側”改革。“雙減”政策思路是,學校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包括課后延時服務等,最大程度滿足多數學生和家長的教育需求,讓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而非流向教培機構。這就是從“需求側”著眼。不可否認,過去的“三點半放學”,確實加劇了教培機構生長。如今強調學校托底,也是一種糾偏。也必須承認,中國家長極其重視孩子的教育,學校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孩子和家長的需求,將直接關系到政策落實的效果。這就需要學校盡職盡責,改變思路,創新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家長也需要轉變思維,擔負起教育責任來。有人擔心,假如沒法把孩子送去教培機構,那不是要“拼家長”了嗎?應該說,在學校和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家長不會特別累,讓家長代批作業等是明確禁止的。但同時,一個常識是: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未必能對孩子進行高水平的學科輔導,卻可以給孩子好的家教、家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其拼命送孩子去輔導班,不如拼命做個好家長。當然,對孩子的期許應該合理,不要盲目攀比,這同樣是“需求側”改革,關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一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