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4日訊 每座有歷史底蘊的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地標,比如上海的城隍廟、成都的寬窄巷、南京的夫子廟、重慶的磁器口,這些地標不僅是當地“攬客”的優質旅游資源,在合理開發利用后,仍可作為整座城市的核心資產,發揮出極大的商業價值,助力城市消費升級。借在復星集團實訓之機,來自市總工會的專業實訓干部李麗、青島億聯控股集團的專業實訓干部成躍文走進豫園商城,追問豫園商城繁榮背后的“成長邏輯”,探尋對青島老字號地標景點復蘇的借鑒意義。

豫園、城隍廟,是海派文化發源地,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地標。8月的上海豫園商城,經典場景“綠波廊”“湖心亭”“海上梨園”“九曲橋”,老字號松月樓、老廟、童涵春堂、永清假發,與新品、首款、跨界、潮牌相融合,釋放新經濟活力的同時,也讓人深刻感受到上海老字號復蘇后所煥發出的旺盛生命力。
“豫園的生命力,首先得益于體制機制創新,混改激發了發展新動力?!崩铥愓f。據悉,1990年,豫園商場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股“;2002年11月,復星集團以股權轉讓的形式獲得豫園20%股份,并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2018年,復星聯合上海市黃浦區政府正式完成重大資產重組,將優質資產注入豫園,成為豫園股份的控股股東。李麗說:“混改后的豫園股份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機制更靈活。豫園在原有良好產業運營基礎之上,在品牌煥新、產品研發、營銷模式、經營模式等方面積極創新,從上市前總資產只有0.7億元,發展到如今已超1100億元?!?/p>
文旅商融合是立身之本,園廟市一體是發展動能。近年來,豫園股份圍繞“文化復興、經典時尚”進行全方位產業升級和老字號產品煥新。目前豫園有中華老字號18個,國家級非遺4個,市級非遺15個,被稱為”活態博物館“。
“松鶴樓、童涵春堂、梨膏糖,梨膏糖制作技藝、切三絲工藝等,這些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豫園不僅沒有被時代淘汰,而是根據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積極擁抱國潮創新?!背绍S文說,“這些凸顯上海產品引領性、迭代性、原創性的上海品牌,厚積薄發、重新崛起,在IP聯名、跨界合作等新營銷模式方面進行探索,進一步增加了品牌黏性,讓老字號不斷煥發生機,也全力驅動‘上海制造’賣全國、賣全球?!?/p>
作為青島市井文化的發源地,劈柴院乃至中山路、館陶路街區也承載了青島的百年歷史與記憶,是很多外地游客眼中的“網紅“打卡地。今年是市南區西部老城區復興發展的全面起勢之年,其中的“一號工程”——中山路區域保護改造中明確,將建設劈柴院二期,并打造成最時尚、最青島的文化旅游街區。在這其中,可借鑒豫園商城的運營經驗,實現品質提升。
老地標改造是個長期、浩大的過程,這其中牽扯到拆遷安置、功能布局和業態整合等,需要資金,同樣更需要靈活的體制和機制。專業實訓干部建議用好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成立民企和國資混改公司,作為開發改造的主體,政府管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實現“大公司、小管委”的功能區開發模式,對老地標周邊的商業進行統一整合,打造出水平、打造出標準、打造出特色。
老城改造,關鍵是留住文化的根。專業實訓干部建議升級改造分步實施,以最能代表青島文化內涵的點為半徑,以點帶面逐步展開,穩步推進,成熟一片、推進一片,做到精雕細琢,避免出現冒進,讓青島的根和魂在老城區釋放新活力。此外,老字號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劈柴院、中山路街區是青島老字號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專業實訓干部建議通過實施各類適合老字號發展的政策激勵,鼓勵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引進能產生協同作用的戰略投資者,通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產業升級、模式升級和資本升級,實現老字號“老樹發新芽”。(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管佳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