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輛亂停添堵、雜物亂堆占道、道路坑洼難行、到處私搭亂建……
背街小巷:被遺忘的角落?
背街小巷,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里子,更是眾多百姓的城市記憶。當前,我市正在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背街小巷治理得好不好,不僅關乎百姓的幸福指數,也事關城市的文明指數。
近日,記者隨機走訪部分區市的背街小巷,道路坑洼、雜物亂堆、排水設施不暢、車輛亂停等問題成為困擾百姓日常生活的“心病”。“一些部門更多關注了城市的‘面子’,而忽視了城市的‘里子’,不少背街小巷成了藏污納垢之地。”采訪中,有市民希望相關部門拿起繡花針,繡好城市的“里子”。
探訪1:
居民擺放物品“搶”車位,道路兩側停滿車輛,街巷亂糟糟——
亂停亂放!
無名路變成“停車場”
張先生家住李滄區四流中路351號2號樓,樓前的一條無名路“堵”得他心里很不舒服。“這條路上沒有規劃車位,居民們天天在‘搶’車位,整條街巷看起來亂七八糟。”張先生致電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說。
近日,記者在現場探訪時看到,這條無名路西連四流中路,東接板橋坊社區,路面寬約8米。記者從四流中路路口行至板橋坊社區,粗略數了數,百余米的路段上停放了30余輛車。在路邊未停車的地方,有居民擺放了錐形帽、舊輪胎、破凳子、筐子、條形石等雜物。“住在周邊的居民每天都在這條路上搶車位,路邊擺上了各種雜物。”一位路過的市民說道,“路北有一段20米的空地沒停車,是因為居民用破凳子、條形石等雜物占了位置。”
“這里的無名路兩側停車后,中間還留出了行車的道兒,而興寧路77號居民樓周圍有一條無名路完全變成了‘停車場’。”一位路經此地的居民打開手機向記者介紹興寧路77號附近的路況。
根據這位居民提供的線索,記者在興寧路77號居民樓北側找到了這條無名路,短短30多米的道路上停放了15輛車,道路兩側的人行道已是車滿為患,路中間的行車道也停放著車輛。“這段無名路完全被封堵住了,根本過不去。”一位騎電動三輪車的居民邊調頭邊抱怨說,“這哪叫路啊?就是一個停車場!”
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他們期待著有關部門能與社區居委會聯動想想辦法,分出停車區、行車區,制定停車規則,整頓周邊的停車秩序,讓周邊居民停車有“據”可依。“停車問題確實難解決,但這樣亂糟糟的,不僅影響街容街貌,還存在消防安全隱患。”
李滄區興城路35號樓東側一條無名小路存在同樣的問題。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條無名路南接興城路,北連板橋坊城中村,路面上寫有“消防通道”四個黃字,然而,這段背街小巷卻左右兩側停著車,中間僅剩下一米的空隙。“走人都困難,更別提通過消防車了。”一位附近居民說。

在李滄區興城路附近的一條背街小巷里,路面上標著“消防通道”,卻停放著私家車。
記者查閱百度全景地圖看到,這三處背街小巷在2016年時就存在亂停車的現象,至今未有改善。
探訪2:
道路破損、排水不暢,綠化帶垃圾無人清——
無人養護!
路面成了“麻子臉”
“道路建成十年,一直無人養護,如今路面已經破成了‘麻子臉’。”近日,市民王先生撥打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西海岸新區煙臺路580號南側的無名路坑洼難行、排水不暢。
王先生所說的無名路西連心怡苑小區,東至煙臺路,全長200米,路面為混凝土材質。記者實地探訪時發現,整個路面的表層已全部破損,露出底層的石子,有的石子已經松動或脫落,在路面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坑。由于探訪前一天剛下過雨,路面上有不少積水。

西海岸新區煙臺路580號南側的無名路坑洼難行。
“相比平整的路面,這種麻子路面上到處是鋒利的石子,不僅傷車胎,還會傷到人。居民們經過此路時都要格外小心,尤其是老人、孩子和穿高跟鞋的女士,稍不留神就會絆一個趔趄。”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條無名路是進出心怡苑小區的唯一通道。2016年前后,部分路面出現破損,但因無人維護,路面破損的情況逐年加劇。
除了路面破損問題外,路上沒有人行道、雨天道路積水等問題也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據王先生介紹,這條道路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規劃人行道,而是每隔幾米放一個隔離墩,人為在路上隔出寬度不足半米的區域供行人通行。“這所謂的人行道十分狹窄,到了雨天路面積水時,由于沒有高低差,行人更是無處落腳,只能蹚水回家。如果有車輛經過,行人連躲閃水花的余地都沒有。”王先生說。
記者注意到,該路南側有一條“開放式”的排水溝,水溝內積滿了淤泥和垃圾,甚至長出了雜草。“排水溝成了垃圾溝,水無處可排,怎么可能不積水?”一位居民介紹,排水溝上原本有一排水泥箅子,由于不堪車輛碾壓,最終都被壓碎了。久而久之,排水溝就被垃圾填滿,無法排水。記者還發現,這條路的綠化帶內雜草叢生,有的地方暗藏著垃圾、木板、廢棄的兒童玩具等雜物。
“這條背街小路不僅無名,還無人過問。”市民王先生表示,此前,有多位居民向物業、街道反映情況,并希望對路面和排水設施進行修復并加強保潔,但都石沉大海。
探訪3:
角落里散落垃圾,搭建簡易房堆放雜物——
雜物占道!
小巷堆成“貨場”
坊子街是即墨區一條重要的商業街。在坊子街320號附近,有30多家經營家具、家電、貨架銷售及廢家電回收的商鋪。這些商鋪給坊子街帶來人氣的同時,也給周邊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擾。
近日,市民毛先生撥打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坊子街與龍福家園小區之間的背街路被商家堆放了大量雜物,不但影響通行,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記者實地探訪時看到,在坊子街320號附近,商戶占道經營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不僅商鋪門前的人行道上堆放著大量的貨物,商鋪后面的小巷也成了貨場和倉庫。

在即墨區坊子街與龍福家園小區之間的小巷里,各種雜物和鐵皮房堆積在路上。
在坊子街與龍福家園小區之間的小巷內,鐵架子、燒烤爐、舊冰箱、舊空調等雜物堆放在通道兩側,將原本4米多寬的通道占了近一半。此處地面積水濕滑,角落里還散落著生活垃圾。在小巷深處,用塑料布包裹的貨物、用鐵皮和塑料板搭蓋的簡易房占據了更多空間。記者從其中一個簡易房的門縫里看到,房內堆放著木板、紙殼和一些舊家具等。
“這些簡易房是商戶違法搭蓋的,用來堆放貨品、擴大經營,對周圍居民來說存在安全隱患。”毛先生指著小巷內的簡易房吐槽說,“簡易房里堆放的木板、紙殼和舊家具都屬于易燃品,一個隨手亂丟的煙頭就可能將其點燃。而小巷內堆放的雜物堵住了消防通道,如果遇到火災,很有可能危及旁邊的商鋪和一墻之隔的居民樓。”
“這些簡易房的屋頂緊靠著旁邊居民樓的2樓窗口,不法之徒踩著舊家具或者舊冰柜,可以輕易爬上簡易房的屋頂,打開居民家的窗戶。”毛先生說,居民們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此事,但小巷內的雜物始終沒有被清理掉。無奈之下,1樓到4樓的居民將臨近小巷的窗口都安裝了防盜網。
“這條小巷雖然在商業街的背后,卻在我們居民的窗前,臟亂差的環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住在龍福家園小區的居民說,希望職能部門嚴格執法,及時清理小巷內亂堆的雜物,拆除違法搭蓋的簡易房,并定期巡查,還居民一個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治理背街小巷最見“匠心”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雖然“背”而“小”,卻是老百姓生活的大空間、大舞臺,關系到老百姓的宜居指數、幸福指數。因此,有人這樣說:“城市風貌是城市的‘面子’,而背街小巷則是城市的‘里子’。”
正如記者探訪時所見,違規停車、亂堆雜物、私搭亂建等問題使得城市的“里子”成為藏污納垢之地。緣何?建設與整治商業大街、通衢大道、公共廣場、公園綠地,可以顯示“大手筆”,且形象立竿見影,而治理背街小巷不僅不容易出成績,而且“針頭線腦”的雜事就在老百姓的“家門口”,極易出力不討好。
但是,治理背街小巷,最見城市管理的“匠心”——城市管理、文明城市創建是于細微處見功夫、見態度、見精神。提質改造扮靚背街小巷,一方面可以暖民心,老百姓容易與相關部門“思想上合拍,行動上一致”;另一方面,背街小巷也考驗著相關部門是否具有管理“匠心”、治理“真功”。
治理背街小巷如何做到“匠心”管理?北京的經驗值得借鑒。從2017年起,北京就啟動了為期三年的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計劃,2020年又啟動了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新三年行動。在治理背街小巷中,整治并不是全部推倒重建,解決環境衛生問題的同時,尊重街區歷史和原住民需求,從精致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用一項項“微更新”的舉措,留住背街小巷的老味道,找回鄉愁記憶。
小處見品質,細微現匠心。如果問題錯綜復雜、利益盤根錯節的背街小巷都能被治理得井井有條,城市建設與管理何愁不能再上一個甚至幾個新臺階?如果老百姓身邊的背街小巷都能成為“文明街巷”,又何愁建不成文明典范社區、文明典范城市?

青島日報2021年8月5日7版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