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0日訊 近年來,隨著網絡及通信行業的發展,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持續多發,不法分子不斷升級犯罪手法,精心策劃騙局,令人難以分辨,有人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騙子的圈套。近日,萊西市人民檢察院對一起電信詐騙犯罪的相關涉案人依法批準逮捕。
經查明,犯罪嫌疑人劉某(化名)冒充領導添加青島某公司負責人微信,取得被害人信任后,以親戚需要資金周轉為由實施詐騙,在資金到賬后,劉某迅速通過多級賬戶轉移被騙錢款,后以虛擬網絡交易、跨境貿易對沖等方式將贓款洗白。該案涉案金額巨大,人數眾多,目前正進一步偵查中。
電信詐騙花樣多,追贓挽損難度大,嚴重危害社會和諧穩定。面對電信詐騙,最重要的就是預防。辦案檢察官就結合辦案實踐告訴大家如何有效防范電信網絡詐騙。
新型電信網絡詐騙常見手段———
利用微信、QQ冒充熟人要求轉賬。犯罪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被害人的家庭、社會關系情況,使用購買或者租用的微信、QQ號碼添加被害人好友,冒充熟人與被害人聊天,先通過寒暄、問候等方式獲取被害人信任,后以借錢、幫忙打點關系、代為轉賬等理由要求被害人向指定賬戶轉入錢款。此類詐騙近期在全國多個地區頻發,犯罪分子多將微信昵稱、頭像改為熟人的名字和照片,迷惑性較強,被害人未經核實便進行轉賬操作,發現被騙時已追悔莫及。
網絡刷單兼職詐騙。犯罪分子以“發單員”名義通過微信、QQ兼職群組發布信息,以刷單返現為誘餌讓被害人下載詐騙APP,在APP內向被害人發布任務。起初要求被害人進行較小金額的轉賬,任務完成后將墊付本金和傭金返還給被害人,獲取信任后打著墊付金額越多返利金額越多的幌子要求被害人進行大額轉賬,任務完成后又以需要補單、需要交納保證金才可以返利等理由誘使被害人繼續進行轉賬,等到被害人意識到被騙時“發單員”早已不知所蹤。
“高人”指點網絡理財。犯罪團伙私設股票、基金、彩票網站,通過網絡向被害人發送鏈接,宣稱“推薦專業理財顧問,虧損包賠,盈利只需要支付提成”。被害人在貪念驅使下接受“理財顧問”建議,在網站上充值后進行投資獲取高額虛擬收益,這時“理財顧問”稱需要先將提成轉至指定賬戶后才能將收益提現,此時如果被害人按照要求進行了轉賬,對方又會提出需要繼續交納續約金、手續費等費用,最終被害人不但無法獲取收益,連本金和提成、手續費都被一并騙走。
冒充國家工作人員或銀行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犯罪分子向受害人撥打電話或者發送短信,冒充公檢法、財政局,或者銀行工作人員,以涉嫌違法犯罪活動、國家退還稅金、銀行卡異常交易等名義,要求被害人將資金轉入指定的“安全賬戶”中或向指定賬戶繳納手續費。
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
做到“不輕信”。收到陌生人添加好友請求、接到陌生來電和信息時,不論對方自稱是何身份,都不能輕易相信,特別在對方以各種理由提出轉賬要求時,更要提升防范意識,及時掛斷電話、不點擊短信鏈接,通過各種方式核實對方身份,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做到“不貪心”。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掉餡餅。樹立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摒棄不勞而獲的想法,當你看中對方承諾的高收益時,對方可能已經盯上了你的本金。
做到“不轉賬”。學習了解金融常識,國家機關設立有對公賬戶,不會要求向個人賬戶轉賬繳納費用、稅款,在向陌生人匯款、轉賬之前,一定要再三核實對方賬戶信息,不要讓犯罪分子得逞。
做到“不慌張”。萬一上當受騙,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企圖依靠個人“小聰明”來挽回損失,直接撥打110報警電話,妥善保存通話記錄、聊天記錄和轉賬憑證,以便公安機關開展偵查活動,進行追贓挽損工作。
檢察官還提醒:電信網絡詐騙方式多種多樣,但最終都是利用被害人趨利避害和輕信麻痹的心理,誘使被害人轉移財產從而上當受騙。隨著打擊力度不斷加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手段不斷翻新,但電信詐騙絕非“防不勝防”。在現實生活和參與網絡活動過程中時刻注意保護個人隱私,自覺接受防詐騙宣傳教育,切實提升自我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擦亮識騙慧眼,緊繃防范之弦,守好錢袋子才能護好幸福家。(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孫雷)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