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8月13日11版

木棧道損壞失修,瀕海雕塑旁環境臟亂,電動車、摩托車在海邊公園不時穿行——
管理維護缺位:海濱風景線“煞風景”
海岸線是青島寶貴的財富。近年來,我市在加大海岸線整治建設力度的同時,規劃建設了一批濱海設施,美化了海邊環境,以期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親海空間。近日,記者探訪時發現,部分海岸線卻因管理維護不到位,讓海邊風景遜色不少。
“青島因海而生、因海而興,海岸線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市民在采訪中表示,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對海岸線的管理和各類設施的維護,為市民守護好這片寶貴的休閑空間。
探訪1:
木條整塊脫落,變形木地板一踩就成蹺蹺板,路人屢屢“中招”——
木棧道“傷痕”累累
腳底下暗藏“陷阱”
“市南區金茂灣小區附近的濱海木棧道年久失修,破損嚴重,不僅與美麗的海景格格不入,還成為市民和游客腳下的安全隱患。”近日,市民鄧先生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
根據鄧先生提供的線索,記者前往市南區四川路25號金茂灣小區西側的濱海木棧道景觀區探訪。該段濱海木棧道沿著金茂灣購物中心、金茂灣小區西側的海岸線建設,金茂灣購物中心附近的100多米木棧道保持完好,而且被粉刷成漂亮的顏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拍照“打卡”。而在其南側10余米外,沒有被粉刷的木棧道卻變了“面孔”。不少木地板因受潮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形,其中部分木板的受損情況比較嚴重,路人一踩上去,松動的木地板就變成了蹺蹺板,一端翹起兩三厘米高。
市南區金茂灣小區附近的木棧道多處破損。
“因為不知情,一邊走一邊拍照,誰知道腳下竟然暗藏‘陷阱’。”一位路過的游客說,“我差點被翹起的木板絆倒。”
整塊木地板脫落,留下了長約60厘米、寬約10厘米的空洞。
記者一路向南探訪,木棧道的破損情況越來越嚴重。起初,木地板交界處出現長約8厘米、寬約4厘米的小窟窿,接下來,大大小小的窟窿幾乎連成了片,甚至整塊木地板脫落,留下了長約60厘米、寬約10厘米的空洞,露出了生銹的鋼釘。“別走這樣的地方,危險!”一位老人牽著兩三歲的孫子經過木地板破損處時,再三提醒孩子“躲著點兒”。記者粗略統計,600多米長的濱海木棧道上有超過50處破損的地方亟待整修。
木棧道破損得越來越嚴重,留下的“陷阱”也越來越多。
“這片濱海木棧道是2012年建成的,作為后海區域的一處重要景觀,不僅是周邊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拍照,但因為長期養護不到位,木棧道破損得越來越嚴重,留下的‘陷阱’也越來越多。”鄧先生指著破損的木地板說,“大家白天經過時還能小心躲避,但附近有4處路燈桿因為破損被拆除了,晚上光線昏暗,年輕人稍不留意都會‘中招’,更何況老人和孩子。”
金茂灣小區居民李先生介紹,從2019年10月開始,他和鄰居們曾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該處木棧道設施破損的問題,相關部門曾派工人前來維修,但小修小補已無濟于事,破損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越發嚴重。“濱海木棧道是我市一道獨特的風景,希望相關部門先修補破損嚴重的木地板,然后制定計劃書、列出時間表,徹底翻修破損的濱海木棧道。”鄧先生說。
探訪2:
防浪水泥塊被塞垃圾,海邊護欄繩索斷裂,多次投訴無果——
雕塑旁垃圾藏身
居民們坦言“無奈”
雕塑“飛翔的鷗”依海而建,是西海岸新區的地標之一,每天吸引著眾多市民和游客。近日,市民張先生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飛翔的鷗”雕塑周邊區域環境臟亂,影響休閑體驗。
8月9日,記者根據張先生提供的線索進行了實地探訪。“飛翔的鷗”雕塑位于維多利亞灣小區以東,清涼山三路、漢江路路口東南區域。遠遠望去,雕塑形似飛翔的海鷗,與大海融為一體,然而,近前觀看,各種問題就顯現出來。記者在現場看到,雕塑周邊區域有多個地方散落著垃圾。在雕塑東側面朝大海的地方,一個果皮箱已被塞滿,溢出的垃圾露天積存,臭氣熏天;在雕塑南側綠化帶里,掛在植物上的衛生紙和紙尿褲令人作嘔;在雕塑北側靠近清涼山三路、漢江路路口的區域,散落的碎玻璃威脅到行人的安全;在雕塑底部空間,一些廢舊木條堆放在墻邊,形成了衛生死角。

西海岸新區“飛翔的鷗”雕塑下散落著垃圾。
記者注意到,為了保護堤壩安全,有關部門在堤壩的外側堆放了大量的防浪水泥塊。這些水泥塊之間的縫隙也成了垃圾藏身之處,衛生紙、塑料袋、飲料瓶、煙盒、煙蒂等垃圾散布其間。在大片灰色防浪水泥塊中,這些白色的“垃圾瘢痕”格外刺眼。
西海岸新區“飛翔的鷗”雕塑旁防浪水泥塊兒里積存垃圾。
除了散落的垃圾,部分破損的設施也影響著這片區域的形象。海邊護欄纜繩斷裂,地磚凹凸不平,綠化帶邊沿石脫落,這些問題也讓整片區域顯得有些破敗。
張先生住在維多利亞灣小區,他告訴記者,因為小區與雕塑相隔不遠,很多居民都有到雕塑周邊區域活動的習慣。“對于這條海岸線,居民們又愛又恨。愛這里風景優美、海風徐徐,恨這里垃圾遍地、環境臟亂。”張先生透露,為了改變海岸線形象,小區居民通過多種途徑反映區域環境臟亂的問題,卻沒有實質性效果,這讓他們無可奈何。

西海岸新區“飛翔的鷗”雕塑下散落著垃圾。
“這里風景優美,硬件設施也不錯,理應是城市的亮點區域。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管理,盡快清理垃圾,并修補破損的設施,改變區域面貌,為城市增光添彩。”張先生說。
探訪3:
電動車、摩托車違規駛進駛出,公共廁所長期未開放——
公園內管理缺位
好心情一掃而光
即墨區藍谷人才公園是周邊市民休閑的“第一選擇”。近日,有市民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藍谷人才公園里存在自行車、摩托車亂竄,公共廁所長期未開放等問題,給市民活動帶來不便。

8月10日,記者前往藍谷人才公園探訪時看到,雖然不是周末,公園里還是有不少游客在海邊戲水。市民齊女士居住在公園附近,經常到公園游玩,對于電動車、摩托車在公園里隨意穿行的狀況表示不滿。“到海邊吹風、散步本來是一件放松的事情,遇到這些隨意穿行的電動車、摩托車,那種放松的心情就一掃而光了。”齊女士告訴記者,公園廣播里提醒電動車、摩托車不得入內,但她從未看見公園管理方對電動車、摩托車進入公園的行為進行制止。

在即墨區藍谷人才公園內,電動車、摩托車隨意進出。
電動車、摩托車隨意穿行之外,公廁少也是市民游客集中反映的問題。據了解,藍谷人才公園分兩期建設,每期工程配套了一個廁所,目前僅有一期工程配套廁所開放,二期工程配套廁所仍處于關閉狀態,給市民如廁帶來了不便。

“一期工程的配套廁所建在公園北部區域,二期工程的配套廁所建在公園南部區域,兩個廁所間隔超過1公里。在公園南部的游客想要如廁,短時間到達一期工程配套廁所并不容易,有人就會找個隱蔽的地方‘解決’了。”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二期工程配套廁所早已建好,內部設施也配套齊全,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曾對外開放,假期過后以沒水為由關閉。沒有水應該想辦法接通水,讓廁所盡快開放。這樣閉門謝客不是閑置資源嗎?”(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邱正)
記者點評
海邊環境美化切莫“曇花一現”
駐足海邊,海天一色,海城相連,美不勝收。然而,這道濱海風景線并非一路美麗,部分建成時間不長的海邊景觀“英年早衰”,成為并不美觀的“污點”,阻礙著市民和游客親近大海的腳步。
從記者探訪的情況看,這些海邊景觀算是“新晉一族”,建設標準不低,也是相關區位的點睛之筆,卻因管理維護缺位,致使硬件損壞、垃圾積存、秩序混亂等問題頻發,令海岸線大煞風景。
黃海之濱,青青之島。保護好綿長蜿蜒的海岸線,維護好憑海臨風的海邊景觀,這既是塑造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品質的關鍵環節,也是青島人發自心底的呼聲。民有所呼,我有所為。這些年,相關部門、區市在海岸線上謀篇布局,精彩之作頻現。遺憾的是,后期的管理維護問題卻在削減海岸線的美感,影響市民和游客的觀感。
建成不是終點,用好才是目的。海邊景觀的管理維護是一場永不停息的“健步走”。在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工作中,要做到不留死角、不現盲點,確保覆蓋領域能夠經得起細評、細看、細查,而部分海邊景觀顯然還有一些管理短板亟待補齊。
如何做到海邊環境長久美麗而非曇花一現?福建省泉州市的“賽馬”或許是不錯的辦法。據了解,泉州市對海岸線樹立了統一的管理標準,連續多年對近岸海域和海岸線向陸一側一定范圍內的陸域空間環境衛生情況進行考評,一把尺子量到底,此舉有效促進了海岸線環境衛生水平提升。
事貴有恒。相關部門在推進項目建設、加強岸線整治,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優質親海空間的同時,不妨統籌管理“先行一步”,機制建設“謀深一步”,履職重心“下沉一步”,因地制宜、常態化做好景觀設施的管理維護。
當然,管護好海邊景觀,廣大市民的參與必不可少。相關部門可以調動起市民的家園情懷,邀請他們做“裁判員”,監督日常的管護工作,在親海休閑時,自覺成為環境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