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智能導航與控制研究所是市南區下屬的事業單位,但與普通的事業單位相比,它又顯得有些特殊,研究所既無編制、也無級別、更沒有經費。而就是這家“三無”單位,成立三年來,讓11個“實驗室項目”直接進入“面向市場”的孵化攻堅階段,讓一批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項目得到了產業化。
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源頭供給方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參與度低,科技成果與市場匹配度不高,以及資金缺乏等系列問題,一直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難題。為此,市南區通過探索研發機構新模式,打通產業技術研發和熟化、先進科研平臺建設、產業孵化和服務、資本投資等各環節,構建起科技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體系,快速、有效地將研發成果轉化成區域發展動力。

青島智能導航與控制研究所立足建設國內水下智能導航與控制及相關領域頂尖的科技創新平臺、海洋科技和裝備高端領域的產業轉化平臺,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中科院聲學所東海站、航空618所、航天三院33所等均有合作。所內項目科研團隊皆由國內相關項目研究院所的博士科研團隊組成,科學家團隊均為國家水下領域頂級專家、國家863專家,多年從事該領域的科學研究及裝備研發,尤其在水下通信技術的實際應用領域技術積淀深厚。研究所目前共有研發人員30余人,同時還與8家科研單位保持緊密互動,團隊包含1名院士,6名長江學者,研究所聯合各院校建設智能導航與控制聯合實驗室,總投資約2.5億元。而這些“天然優勢”,讓研究所在技術源頭供給上更加順暢。
作為政府事業單位,青島智能導航與控制研究所立足市南經濟發展需求,在科研技術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轉移轉化上更加具有針對性,成立的相關項目公司直接落地市南,通過孵化加速成長,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活力。
“研究所目前依托研究項目成立的兩家公司山東北溟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慧海鯤鵬科技有限公司已經順利在市南區注冊,現已入駐海洋共同體孵化器進行孵化了。”所長常仁杰介紹道。
星期一,常仁杰就坐上了出差的航班,這次出差的任務很重,不僅要針對新研發的項目與資本方進行接觸,還要為水下物聯網通信裝備項目建設生產基地與科學家、合作方進行溝通。

與普通研究所不同,青島智能導航與控制研究所最大特色就是專注于科技成果轉化,研究所立足國家路線和市場需求,以專家及科研隊伍為后盾,在項目篩選期,成立專家委員會,定期舉行實驗成果檢驗評審會,邀請科研專家、資本專家及企業代表共同參加,對實驗室以及公司相關科研成果進行評估與審議,論證成果的先進性和產業化前景,挑選真正具有領先性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而資本的參與,更能從市場角度出發篩選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成果,縮短了募集資本的時間,讓技術成果、團隊和資本同時落地,加速成果轉移轉化。除此之外,為激發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針對經評估可轉化的成果,研究所協助其落地項目公司,并給予項目科研人員股權和收益激勵。
為了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研究所堅持應用思維,利用市南區優質的科研孵化生態,積極加快項目的產業化。當前,研究所參與研發的水下物聯網通信裝備項目已成立的山東北溟科技有限公司,實繳資本金1100萬元,于2020年完成兩套實驗室樣機及兩套產品樣機,并完成關鍵部件與系統的多次湖試和海試。預計2022年完成中試并承接國家訂單,目前項目裝備已被納入國家“十四五”重點專項。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有10項核心發明專利,預計2021年底前完成一輪融資5000萬元。海上巡檢無人機項目于2021年1月成立山東慧海鯤鵬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萬元,目前已完成首輪融資,與國內多家院所達成聯合研發、設計、生產合作意向,預計最快今年就能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

青島智能導航與控制研究所在2020年獲得山東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認定,同時,獲批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專業領域分中心。在導航安全通用標準訓練平臺項目參加藍貝創業大賽獲得青島賽區第二名的名次。
“對青島智能導航與控制研究所的建設探索,為我們在搭建“政產學研金服用”多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開辟了新的方向,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連接融合,加快構建從源頭到產業化生產線的全鏈條體系,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到“生產線”、從“書架”走到“貨架”,盡快“變現”,形成現實生產力。”市南區科技局副局長焦旭萍說道。
責任編輯:喬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