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健身器材超期“服役”,口袋公園運動設施破損,公共籃球場管理不到位——
日常管護多盲區 健身設施待“療傷”
每天,在公園里、社區內、廣場上,越來越多鍛煉的身影為美好生活寫下了生動注腳,也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近日,記者分頭探訪發現,我市部分公共健身器材存在超期“服役”、年久失修、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成為市民健身路上的“絆腳石”。
“公共健身設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礎,也是城市文明建設的一塊試金石。”接受采訪的市民表示,公共健身設施需要定期“體檢”,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對全市公共健身設施的維護與更新,及時發現并消除安全隱患,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探訪1:
社區健身廣場的設施超期“服役”,部件年久失修,發出刺耳噪音——
健身器材“帶病上崗”
居民擔心健身變傷身
居民區2012年安裝的健身設施,標注安全使用年限為8年,至今仍在超期使用,存在安全隱患;太空漫步機發出刺耳噪聲,影響周圍居民休息;健身廣場上的單雙杠成了晾衣架……近日,家住西山花苑小區的居民向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李滄區延壽宮路68號周邊多個小區的健身設施不同程度地存在無法使用的問題。

李滄區西山花苑小區健身設施上晾滿衣物。
8月10日,記者來到延壽宮路68號的西山花苑小區探訪。該小區是一個由12棟居民樓組成的開放式樓院,在5號樓與6號樓之間的空地上建有一個掛著“宜居青島 健康家園”標牌的小型健身廣場。廣場內安裝了單杠、雙杠、太空漫步機、背腰按摩器等9組健身設施。然而,健身廣場的單桿和雙杠上掛滿了剛洗好的衣服,各健身設施之間還橫七豎八拉著繩子,晾曬著五顏六色的床單、被褥。
記者留意到,這些健身設施比較老舊,有些部件的噴漆已經磨損脫落甚至生銹。健身設施上有合格證標簽,上面除了標注著設施功能、鍛煉方法外,還標有“安全使用年限8年”字樣。合格證顯示的安裝日期為2012年12月,就此推算,這些健身設施已經超期使用。
“我們小區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建成入住,最初樓院里沒有健身設施,2012年,相關部門在這片空地上建了健身廣場,很多居民前來健身。現在,這些設施已超期使用,特別是一些通過軸承擺動才能健身的設施,超期使用存在安全隱患,居民們擔心健身不成反傷身,所以就很少在這里活動了,健身廣場逐漸變成了晾衣區。”家住該小區的陳女士說,隔壁小區的健身設施也是同期安裝,同樣存在超期使用甚至損壞的現象。
記者隨后來到西山花苑東側的雙玉新苑小區,該小區60號樓下也建有居民健身廣場,有居民帶著孩子在廣場上散步。記者查看發現,這里的健身設施安裝時間也是2012年12月,同樣存在超期使用的問題。“健身設施年久失修,使用時噪聲太大,自己聽著難受,也影響旁邊樓里的鄰居,我們索性就不用了。”一名居民說,他們之前向相關部門反映過健身設施老化問題,也看到有人前來維修,但一些故障一直都未能被修好。
記者看到,一臺太空漫步機的軸承位置已經銹蝕,右側腳踏板的防撞橡膠條也已脫落,使用時很容易磕傷旁邊人的小腿。記者嘗試踩在漫步機踏板上活動一下,軸承隨即發出刺耳的金屬摩擦聲,旁邊居民紛紛為之側目。
探訪2:
口袋公園健身設施破損,籃球架連接處開裂,居民用木棍暫時固定——
籃筐搖搖欲墜存隱患
維修小打小鬧不見效
近日,有市民向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在平度市錦州路與人民路路口附近的口袋公園內,健身設施破損,尤其是籃球架破損嚴重,籃筐搖搖欲墜,支撐籃板的鐵條垂落,存在安全隱患。
日前,記者實地探訪時看到,市民所說的口袋公園位于平度市錦州路與人民路路口東南側,植被郁郁蔥蔥,公共廁所、座椅、健身器材、籃球場、足球場、滑梯等設施齊備,屬于小而精的街頭健身空間。

平度市錦州路與人民路路口的口袋公園內,籃球架上的籃筐搖搖欲墜,靠木棍支撐。
記者查閱資料獲悉,7月11日,有市民曾通過政府信箱反映,該口袋公園內的籃球場存在設施破損問題。7月16日,李園街道辦事處答復稱,已安排維修人員對籃球架進行了維修,籃球場已可以正常使用。記者在這處公園內的籃球場看到,其中一個籃球架的玻璃籃板被簡易固定過,但仍有一根支撐籃板的鐵條脫落,垂在距離地面1米處,籃球架下的地面大片破損,影響市民的運動體驗。
在籃球場外,一個專供青少年練球的籃球架破損得更為嚴重,籃筐與玻璃籃板的連接處裂開了寬約1厘米的空隙,籃筐隨時可能掉落,現在全靠一根木棍支撐著。
“籃筐在兩個多月前就已經壞了,隨時可能掉下來砸傷打籃球的孩子們,我們當時用這根木棍暫時固定著,到現在籃球架也沒有修好。”劉先生無奈地說,籃球架剛剛破損時,他就曾向相關部門反映此事。李園街道辦事處安排了專業人員前來維修,在玻璃籃板上做了簡易固定,但維修后沒過多久,籃球架又壞了,木棍再次“上崗”。“小小的一個籃球架,維修總是不見成效,實在是讓人失望。”劉先生說。
記者路過公園的兒童游樂區時發現,4個滑梯出口處的地面都出現了大片破損。原本鋪設的塑膠地面缺失,露出了下面的水泥地。時至中午,有不少孩子在滑梯上玩耍,家長們站在滑梯出口處守護。“之前鋪設的塑膠地面材質很軟,我們不用擔心孩子滑下來后會受傷,但破損后的地面太過堅硬,存在安全隱患。”現場的家長們一致呼吁,為了孩子的安全,希望相關部門盡早修補損壞的塑膠地面。
探訪3:
公共籃球場“鐵將軍”把門、籃筐被拆除——
籃球場好看不好用
管理服務有待提升
“萊西市人民廣場新建的籃球場長期不對公眾開放,孩子們只能在籃球場門口的舊籃球架下打球,腳下的地磚光滑易摔跤。”近日,市民陳先生向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
根據陳先生提供的線索,記者近日前往萊西市北京中路南側的人民廣場探訪。新建的籃球場位于人民廣場東北側,嶄新的籃球架、標線清晰的塑膠場地賞心悅目。此時已是下午3時左右,籃球場仍然大門緊鎖,幾名中學生在門外的一個舊籃球架下打球。記者注意到,舊籃球架下的地磚表面光滑,而且沒有籃球場地標線。

萊西市沙嶺河公園籃球場內,籃球架沒有籃筐。
“籃球場建成后一直沒有向社會公眾開放,最近才被用作萊西市籃球聯賽的比賽場地。籃球場大多數時候大門緊鎖,只有參加聯賽的籃球隊員才偶爾進去訓練。”一名打籃球的中學生指著球場里懸掛的條幅介紹說。
“人民廣場原本有5個籃球架,設施陳舊,地面光滑堅硬。前段時間,廣場內的體育設施升級改造,新建了籠式足球場和籠式籃球場。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新籃球場建成后一直沒有對公眾開放。”陳先生認為,人民廣場新建的籃球場是公共體育資源,不是籃球比賽專用場地,即便籃球聯賽確實有需要,可以臨時借用公共籃球場,不比賽時也應該對市民開放。
“想找個打籃球的地方太難了,人民廣場的籃球場不開放,不遠處的沙嶺河公園內,籃球場雖然開放,但籃筐卻被人拆了。”記者采訪時,另一名籃球愛好者孫先生吐槽說。記者沿北京中路向東步行了800米,在沙嶺河公園北部的籃球場看到,籃球場北側的籃球架上沒有籃筐,30多名籃球愛好者在球場南側排隊輪流上場打球。他們每人平均要等近30分鐘才能上場一次,每次最多玩15分鐘就要下場重新排隊。
“這個籃球場原本設施齊全,我們7月23日來打球時發現兩個籃筐被拆了。”孫先生說,他們自己湊錢裝上了一個新籃筐,但他們擔心新籃筐還會被人拆掉。他們曾向相關部門反映此事,得到的答復是周圍居民投訴籃球場噪音擾民,管理人員將籃筐拆了。
“解決籃球場噪音擾民的方法有很多,管理人員可以合理規劃開放時間,也可以安排專人到現場監管,但他們選擇了拆除籃筐這個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導致籃球場長期閑置,籃球愛好者無處打球。”孫先生說,希望相關部門提升公共籃球場的管理和服務水平,為市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健身環境。(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邱正)
記者點評
莫讓健身器材成“棄材”
全民健身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不僅提高了國民體質、生活品質,更成為一種健康生活的方式,提升著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近年來,我市不斷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今年年初的數字顯示,全市共建健身設施1萬余處,基本建成了城區“8分鐘健身圈”,農村基本實現了健身設施全覆蓋。然而,管理的不到位卻讓居民吐槽“健身器材成了‘棄材’”。
在實地探訪中,記者發現我市公共健身設施存在軟硬件兩方面的問題:硬件方面,部分老舊小區內的公共健身設施超期“服役”、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軟件方面,部分新建公共健身設施建而未用、管理缺位。兩大問題背后折射出相關部門重建設輕管理,暴露出管理上的漏洞和責任上的缺失。
據了解,當前,公共健身器材主要有三種來源:一種是體育行政部門利用體彩公益金在社區、公園等公共場所捐建;第二種是老小區改造時由城市管理部門出資建設;第三種是由房地產開發商投資建設。
一般來說,公共健身器材主要由受贈單位進行管理、維護、修繕。但健身器材保修期過后,社區、物業公司等受贈單位往往因為經費緊張等因素而疏于及時管理和維修,致使其不僅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市民身邊的安全隱患。
隨著建設主體的多元化,公共健身設施后期管理也出現一些“真空”地帶,比如公園、綠地內的部分公共健身設施長期放任自流,缺乏專人管理,設施維護少有人過問,設施損壞率較高且得不到及時修復。接到市民投訴后,建設單位和管理單位往往在責任歸屬問題上糾纏不清,推諉扯皮,導致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公共健身設施“帶病上崗”。
讓公共健身器材真正發揮作用,打造城市“健身圈”,“建”是重點,“管”是關鍵,“利用”是目的。
政府加大投入,科學規劃空間,建設更多樣化、更便捷、更高品質的公共健身設施,是破解健身場地設施總量不足、器材配置檔次不高、市民健身類型單一等問題的“金鑰匙”。
公共健身設施重“建”,更要重“管”。要做好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管理的后半篇文章,首先,市級部門應進一步明確公共健身器材管理、維修制度,厘清管理權責,同時建立臺賬,對安裝時間、保修期限、使用年限等都要“賬”中有數,對超過期限或經檢查認定不能繼續使用的,應堅決停用并及時更新。其次,在基層應建立定期巡檢制度,責任單位要專人專責,定期關注健身器材的“健康”狀況,尤其要觀察器材易損部件是否有松動、斷裂、破損等情況,建立“隨壞隨修”的維管長效機制。第三,提高公共健身設施智慧化水平,語音提醒市民科學使用健身器材,一旦發現設施破損,市民可掃二維碼“一鍵報修”。
對于籃球場、足球場等新建健身場地,相關部門應該盤活存量,深挖潛力,提升現有場地器材的開放服務水平,可以嘗試“讓專業人辦專業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轄區內的公共健身設施委托給專業機構管理,在確保場地設施得到較好維護的同時,不斷提升其利用率,讓更多的市民從中獲益。
青島日報2021年8月16日6版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