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6日訊 近期,國內出現了多點散發疫情,讓不少人的神經再次緊繃了起來。部分人難免會出現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況。面對這些問題,怎樣才能克服不良情緒,疏解自己的壓力?今天,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潘惟華分享了克服、疏解不良情緒的方法。
一定要通過權威渠道了解疫情信息
“近期,德爾塔毒株在國內多個地方出現,其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讓不少人感到緊張、害怕。緊張來源于對變異毒株的不了解,市民應該選擇通過權威渠道了解新冠疫情的情況,理性甄別信息,提高判斷真偽能力,不要聽信一些‘小道消息’,更不要傳播無法確定真實性的消息。”潘惟華說,對于疫情信息應該適當了解,但不要過度關注。
“面對疫情有緊張的情緒也是正常的,我們要學會面對、接納這些不良情緒,適當的緊張、焦慮等還可以使我們提高警惕、避開危險,但不能讓不良情緒失控。”潘惟華說。當意識到自己有不良情緒時,可以適當轉移注意力,比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適當的體育運動,唱唱歌、跳跳舞等都是不錯的方式。同時,還可以選擇與家人、朋友聊天交流,壓力比較大的時候,甚至可以選擇大聲哭出來,讓情緒釋放出來。
家長在關注自己心理狀態時,也要關注孩子的情況,幫助孩子疏導一些不良的情緒,“比如跟孩子一起到人少的地方爬爬山,一起在家做手工等,也可以陪著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從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現在政府部門、社會公益機構也都構建起了很多心理疏導的渠道。如果抑郁、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持續存在而難以調整,甚至不斷加重影響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此時要學會直面和接納,積極尋求專業機構、人員的幫助。“目前,全國各地已建立起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系統,可關注國家或當地的心理干預網絡平臺和熱線電話,也可直接去醫院就診。”潘惟華說。
萬一被隔離要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國內仍有部分中高風險地區,有些人可能會因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從境外回國、成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等原因而被隔離。“這種時候一定不要恐慌,首先要做的就是配合工作人員做好信息的登記、流行病學史的調查等。”潘惟華說。
通常情況下隔離的時間是14天甚至更長,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被隔離,對隔離人員的心理都是一個不小的沖擊,不僅日常生活節奏被打亂,還要長時間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獨處,一般的情緒反應都是擔心、恐慌、孤獨、害怕。這期間,心理的調節就顯得更加重要。
“現在的通信手段很發達,如果被隔離了,要保持與外界的溝通,可以選擇視頻、電話等方式,與家人、朋友多交流、多聊天,多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狀態。”潘惟華說。每天注意開窗通風、透氣,也要注意關注疫情發展的變化,注意選擇其中比較積極的信息,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同時也可以在隔離房間里學習一些新的放松方式,比如打太極、哈佛“478呼吸法”等。隔離期是難得的獨處時間,也可以借此放下趕不完的工作和忙不完的事情,嘗試著和自己相處,讓自己放松下來,利用好這段時間總結過去,規劃未來。
“萬一成了疑似病例或者確診病例,更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要相信國家和政府的能力,相信醫務人員能給予充分的治療,不要杞人憂天,要相信自己的心理素質足夠強大,也相信自己的身體抵抗力可以戰勝病毒。”潘惟華說。如果發生情緒失控,甚至出現了自殺等念頭,一定要積極主動地向醫務人員求助。(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