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養娃方面,你有過這樣的焦慮嗎?
怕孩子不好好吃飯,寶寶很大了還不敢斷奶;
擔心孩子去幼兒園哭鬧,遲遲不敢讓孩子入園;
怕孩子學習不好,每天都讓孩子延長學習時間;
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初中好高中,從小就讓孩子去各種補習班……
很多家長一談到養娃,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好累。
事實上,當家長陷入這種焦慮之中時,只要孩子的行為稍微有一點像你擔心的那樣,就會情緒波動,甚至暴跳如雷。
這樣的感受怎么能不累?
那種情形就好像孩子的成長之路上,原本是一個又一個的大坑,而父母們都是先知先覺,提前在大坑上幫孩子鋪上了一條木板,護著孩子小心通過。
每當孩子經過了那些所謂的關鍵時期,父母們便會長舒一口氣,覺得自己的做法太正確了,并且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分享給小伙伴們。
這種做法看似很正確,但真實的情況卻是,一代焦慮的家長養出了一代焦慮的孩子。
未來,這代孩子也一定會為他們孩子的成長心生焦慮。
02.
那天,我跟當了一輩子教師的母親聊起養育孩子的話題。
母親說:“過去家家都是好幾個孩子,家長們除了教育孩子遵紀守法、別干壞事,幾乎都是讓孩子自由成長,也沒有過那么多擔心。
孩子們長大后,基本上都能夠自食其力、知道努力、懂得孝順,就是所謂的三觀正確吧。
真不明白,現在的家長怎么會有這么多的焦慮啊!
其實,就算沒有家長引導,孩子也不一定會掉到坑里的。
不要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很多時候他們是會繞著坑走的。”
我問母親,在我的成長之路上,您就從來沒有過焦慮嗎?
母親說,當然有過,但只是轉瞬即逝,她沒有過分地陷入其中。
隨后她講起了我7歲時候的一件事,那件事我也清楚地記得。
那一年秋天,母親給姥姥買了一些藥品,但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回老家,于是就打發我給姥姥送去。
姥姥家距離我家有幾十公里,需要到車站坐長途汽車去,大概要一兩小時的車程。
母親說,看到我小小的身影踏上路途,她就開始后悔了。
她擔心我不認識字,坐錯了長途車;又擔心我下車后不認識路,再被陌生人拐走了……
她匆忙趕到長途車站,想把我追回來,但卻沒有找到我。
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話,母親根本沒辦法聯系到我。
放在今天,讓一個7歲的孩子獨自去那么遠的地方,很多家長肯定擔心死了。
然而焦慮了一會兒后,母親很快就釋然了。
她說因為自己多次帶我去過姥姥家,況且我已經上二年級了,遇到困難應該能知道向別人求助。
果然,母親擔心的問題我都遇到了,而且順利地解決了。
雖然我認識的字不多,但上車前我分別問了司機、售票員和一位乘客,確定是我要坐的車才上去的。
下了車,我也是憑著以前的記憶往姥姥家走。
在一個岔路口,我不確定走哪條路,于是就走進路邊我曾去過的那家商店問路,結果很順利地找到了姥姥家。
在姥姥家吃完了午飯,我又平安順利地返回了家中。
母親說,這件事以后,她就覺得我長大了,很多事都放心讓我去做了。
于我而言,這件事也是我建立強大自信的開始。
03.
其實,很多事情,并非孩子能力不夠,而是我們成人的擔心太多。
只要我們覺得孩子的能力達到了,他就一定就能行。
如果在一件事情還沒開始前,我們就把所有壞的可能傳遞給孩子,那么孩子接受的就不是積極探索的正能量,而是膽小、害怕等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不要再經常對孩子說“你這么不認真,怎么能學習好”“你這么不會說話,怎么能受別人歡迎”“你脾氣這么大,又不聽解釋,到了外邊可怎么混”這樣的話。
看到你發著脾氣或者愁眉苦臉的樣子,孩子也會變得小心翼翼、裹足不前的。
他們也會自我認知,然后根據你的態度和語言,做一些調整。
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孩子明明有很強的實力,完成一件事情綽綽有余,但他不是不敢沖上去,就是臨場發揮不好,那就是因為心理不夠強大,沒有充分的自信。
面對這樣的情形,如何讓孩子的心理變得強大、自信起來?
我很認同這樣一條育兒經驗:養孩子,假定他好,八成他就會好。
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積極的暗示。
對孩子的成長來講,這句話就像一縷燦爛的陽光。
而對父母而言,心態變了,也能減輕自己的焦慮。
比如,斷奶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改變,有幾天吃不好飯是正常現象;
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走進集體生活,環境改變了,哭鬧幾天也在情理之中;
在十幾年的學習中,孩子的成績一定會起起伏伏,沒必要為偶爾的不理想焦慮不已;
孩子可能在一次升學中失利,但經歷過挫折之后,也許更能激發他努力趕上的決心……
在一次家庭教育論壇上,一位心理專家舉了個很好的例子:
小升初的暑假,一對雙胞胎兄妹恰好分別跟父母度過。
媽媽給女兒報了各種學習班,并且告訴孩子說:上了初中以后學習任務會很重,不抓緊學習就會落后,考不上高中這輩子就跨不進大學的校門了。
聽了媽媽的講述,女孩只好閉門學習,對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特別恐懼,甚至有了厭學的情緒。
然而,跟著爸爸出差的兒子卻是另一番樣子。
爸爸工作時,兒子就在一旁做作業;工作之余,爸爸就跟兒子在田野里玩耍。
爸爸告訴兒子,上了初中你會學到很多的知識,你可以充分地去了解你喜歡的昆蟲和動物,也能聽到很多的歷史故事,還能參加很多社團活動……這讓兒子對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渴望。
開學后,兩個孩子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成績完全不同,并且差距越拉越大。
這件事告訴我們,不要夸大有可能遇到的危險和困難,并且把這些提前灌輸給孩子,試想如果前方更多的是可怕的體驗,孩子還會去努力、去奮斗嗎?
家長要多把事情美好的一面展現給孩子,讓他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幸福,然后才能激發他們努力向上的動力。
如果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被信任的,而且能給這個世界帶來美好的東西,那他一定會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被信任、被愛都是彌足珍貴的。
這些心理內核,會讓孩子慢慢成為被期待的模樣。(作者|阿慧)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在育兒中,你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有心事,找慧姐,慧姐會解小心結。(互動郵箱:zaobaoqingsu@126.com) 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