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一章第一句話就是: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有一次,我和一位心理專家朋友探討家庭的話題。
我問她:什么樣的家庭算是好家庭?
她說:穩定、安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平等和諧,這就是好家庭,否則就是有問題的家庭。
我說,那如何判定一個家庭是否有問題呢?
朋友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和我聊起了“家庭結構三角形”的理論。
01.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穩定的,但是家庭關系的三角形卻未必。
有心理咨詢師認為,家庭結構三角形有3種形態:
a. 最佳的家庭結構——等邊三角形
父親、母親、孩子三者之間都有著很好的關系,構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孩子作為頂點,而父母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b. 較好的家庭結構——等腰三角形
還有兩種家庭結構三角算得上是較好的。其中一種,是父母的關系較好,但與孩子這一個頂點存在距離的話,相對來說也能為孩子提供較大的支持力;
父母的關系較為疏遠的時候,這個等腰三角形就會變得扁而矮,孩子能夠得到的支持力就越小。
c. 最糟糕的家庭結構——任意三角形
當父母的關系非常差,兩個支點分隔太遠,能夠提供給孩子的支持力就得不到保障,孩子也就沒有辦法從家庭中得到足夠的前進動力。
這個時候,三角結構變成了任意三角形。假如孩子和母親的關系較好,與父親疏離,若以男孩子為例,很可能造就了媽寶男的誕生,日后也容易產生婆媳問題。
如果父子關系更為親密,孩子也更難和母親建立起認同感,以上兩種情況下,父母一旦搶奪孩子,會讓孩子難以取舍,也難輕易做出決定。
02.
為了闡明這個觀點,朋友還給我講起了自己做過的一個案例。
當時是一位母親帶著兒子來做心理咨詢。
那個男孩剛剛上初中,大概十二、三歲,性格十分叛逆,父母的話他根本不聽。
母親說,前不久兒子和同學打架,老師將男孩的父親叫到學校談話,希望他能好好管教孩子。
父親回到家氣不打一處來,拉過兒子就是一頓訓,還扇了兩巴掌。
孩子無法忍受暴怒的父親,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
母親找到兒子,好說歹說才把他勸回來,可兒子和父親依然有很深的隔閡。
母親說,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有問題,可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從哪方面改善她卻不知道。
心理專家讓孩子以自己為頂點,以他跟父母關系的親疏程度畫一個三角形。
結果,孩子畫成了一個又扁又矮,三條邊都很長的鈍角三角形。
這樣一個三角形,顯然極不穩定,如果把它掛起來,一定會搖擺不停。
朋友說,這個三角形說明孩子與父母的關系都很疏遠,而父母之間距離最寬,說明了他們的夫妻關系很不好。
孩子的母親說:“的確是這樣,孩子基本上不跟我們交流,如果我一再追問,兒子才能勉強說一兩句,但卻從來不跟父親講話。而我和老公的性格也合不來,我們曾經鬧過一次離婚,但為了老人和孩子沒有離,現在基本上是各過各的。”
這么糟糕的夫妻感情,這么疏遠的親子關系,這么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怎么可能源源不斷地給孩子的成長和人生注入營養和能量?
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朋友建議那位母親回去修復三人的關系,最重要的是夫妻關系。
既然兩人沒有離婚,那就要同心協力,把家庭建設好,把孩子養育好。
一段時間后,那位媽媽給朋友反饋說,她和老公的關系正在一點點修復。
其實他們也沒太管教孩子,可兒子現在聽話了許多,成績也有所提高。
一天,母親讓兒子再畫一個三角形,結果兒子筆下的三角形發生了變化,最主要的是父母之間的距離縮小了很多。
朋友告訴她,接下來還要好好修復親子關系,慢慢地,她的家庭也就和諧幸福了。
03.
朋友的“家庭結構三角形”理論讓我很受啟發,也讓我回想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如果用一個三角形來形容我的原生家庭,我覺得應該是個等腰三角形。
我們家有好幾個孩子,以前父母工作忙,對幾個孩子的關懷和陪伴都不多。
但我父母的感情特別好,他們是從師生到戀人,后來成為夫妻的。
以前父親生過幾場大病,每次母親都是盡心盡力地照顧他,直到父親轉危為安。
母親曾說,父親是她此生最崇敬的人,為了父親她愿意付出一切;
而父親也曾對我們說過,他這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娶了母親,沒有母親,就沒有他的事業,更沒有幸福的家庭。
父母的伉儷之情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成為我們快樂成長的源動力,也成為我們對愛情和婚姻充滿期待的正能量。
后來我們幾個孩子成家后,每個小家庭都生活得很幸福。
由此可見,在一個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無論是被傷害,還是被溫暖,都會影響到你人生中的每一段關系,還有可能帶著這些影響,延伸到一個屬于自己構建的家庭。(作者|阿慧)
你認同文中的觀點嗎?如果讓你畫一個家庭結構三角形,你的三角形是什么樣子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有心事,找慧姐,慧姐會解小心結。(互動郵箱:zaobaoqingsu@126.com) 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