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8月17日
地點: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海拔3860米)
天氣:22℃/11℃ 多云
一年前的今天,我怎么也不會想到,我會是第一個以援藏干部身份出現在這片雪域高原的青島日報社人。2020年8月17日,我和同事們一起,以當事人和記錄者的身份,見證了觀海新聞客戶端這個新生的“五智”App的誕生。
作為青島日報社(集團)媒體融合轉型的核心平臺,觀海新聞給每一位記者編輯創造了發揮能力的巨大空間,我們在這里相識,我們在這里學習,我們在這里成長,我們堅守新聞之初心,媒體之使命,專業之擔當,盡我們所能,記錄時代風云。

無人機拍攝的日喀則市區。
作為一名從業17年的老記者,我從年齡相差近一倍的新同事那里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這也為來援藏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一個無人機零接觸的小白,到在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自由放飛。從一個只會攝影的老攝影記者,到文字、攝影、視頻一把抓,在援藏組同事的幫助下,先后制作了學前教育三個100%專題片、青島援藏工作匯報專題片。來援藏近半年的時間里,我的腳步踏遍了日喀則市區的每個角落,我的視野掃過了日喀則市17個縣區中的16個。在這里,我認識了很多淳樸的當地藏族群眾,我感受到了高原缺氧的艱苦環境,我領略了這里壯美絕倫的自然風光,我更結識了眾多為了建設西藏而忘我工作的在藏干部、進藏干部、援藏干部。
我帶著觀海旗幟到了珠峰腳下。(注:珠峰海拔最新數據為8848.86米)
印有“觀海”LOGO的旗幟,綻開在珠峰腳下,世界第三極。印著“觀海新聞”的無人機,下至海拔3800米,上至海拔5200米,上過珠峰,去過阿里,更多的是對準了各個援藏項目,用不同的視角拍攝了雪域高原的建設成果。進藏后的日子里,我堅持在工作間隙以“援藏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在援藏工作中的真實感受、西藏發展。55篇日記,以文字、攝影、視頻、VR全景等形式呈現,也只有觀海這個無邊界的創新平臺、無限延展的生態體系,才能為援藏日記提供無限的空間。觀海的“五智”生態平臺給予了我開放的互聯網思維,西藏的艱苦環境磨煉了我的意志,都將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
在這個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日子里,祝觀海一周歲生日快樂。(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2020年8月17日,觀海編輯部成員在上線當天合影。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