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8月16日
地點: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海拔3860米)
天氣:21℃/10℃ 晴轉多云
臨來日喀則之前,青島日報社老攝影記者、原青島畫報副主編張巖老師發給了我一批老照片,是他在1997年到日喀則采訪青島援藏工作時用膠卷拍攝的。到達日喀則之后,只要出行,我就對比手機中存著的這些照片,加上當地藏族駕駛員們的指引,5個多月的時間里,我找到了大部分拍攝地點,在原地原角度重新拍到了經歷20多年變化后的新照片。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這個歡慶的日子里,在此發出這些照片,以展現20多年來,西藏當地干部群眾和援藏干部努力建設的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日喀則。

20多年來,青島援建的項目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條路——青島路。1999年,青島援藏組投資1100萬元,對青島路拓寬改造,當年國慶節全線貫通。當年為了籌集這筆資金,援藏干部費盡了周折,現在還能聽人笑著談起這段過往,但笑聲中能感受到那份辛苦。2001年-2003年,青島援藏繼續進行青島路舊城改造,建成了一批具有商業價值和現代美感的建筑。之后,青島路又進行了三次維修改造,其中2017年投入援藏資金近1200萬元,實施維修及環境綜合提升。現在的青島路開闊平整,隔離帶的喬木、灌木郁郁蔥蔥,兩側商鋪林立,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是日喀則市最靚麗的“景觀大道”。

青島路與上海路路口的這處交通指揮崗臺,是當年日喀則市區唯一一處交通指揮崗臺。現在,城區各處路口已經用智能化的信號燈來指揮交通了。遠處的天藍色樓房,當年是農行日喀則地區分行,現在只是一處分理處,在它的對面,建起了高達9層的農行新辦公大樓。

日喀則市區現在有四條南北大道,從西往東分別是山東路、上海路、黑龍江路、吉林路,分別對應對口日喀則市援藏工作的四個省市。從上面的老照片來看,1997年日喀則市區的東部邊界基本上只到了山東路和上海路一帶,現在黑龍江路和吉林路所在的區域當年還是一片青稞田。圖片下方的這片區域,以前叫城南街道七居委,現在是城南街道扎西吉彩社區,在1997年,還都是一片平房,市區也僅見幾處為數不多的樓房。現在,這一片平房已經都變成了藏式小樓,而市區的邊界已經向東延伸到了到了遠處山腳下的年楚河兩岸。由于日喀則市政規劃樓房不能太高,所以我們見不到沿海城市那種摩天大樓,但是我們可以從對比中看出來,日喀則已經從一座小城變成了一座新興城市。

這張對比照是對著上一張照片的左側方向拍攝的,圖片中可見尼色日山下的扎什倫布寺和寺中的金頂。扎什倫布寺右側可見桑珠孜宗堡的遺址,那時還沒有重建。在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條非常明顯的土石馬路,就是現在的扎德路。扎德路取名自“扎西德勒”,寓意吉祥如意,現在是一條橫貫東西的市區主干道。在新拍的照片中,扎德路已經被鱗次櫛比的樓房掩蓋住了,只能看到路北側的一座現代化體育場——日喀則市體育場,取代了老照片中原處的一片空地。前景中的扎西吉彩社區,以前都是平房,隨著桑珠孜經濟的發展,社區居民收入提高后,現在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小樓,再也不用住以前那種土坯平房了。

桑珠孜宗堡,建于海拔4000米的宗山上,使其成為日喀則市區最顯眼的地標性建筑之一,又被稱為“小布達拉宮”。圖中可見,1997年的宗山,是一處遺址,山下的房屋還是二層土坯藏式民居。而現在,山上重建了巍峨的宗堡,山下也新建了3層樓房,門頭鱗次櫛比,市場繁榮。
日喀則在元末明初成為西藏的政治中樞后,取名“溪卡桑珠孜宗”,意為“如意莊園”,簡稱“溪卡孜”,又稱“喜格孜”,這就是“日喀則”的音譯來源。17世紀中葉,全藏政治中心重回拉薩,溪卡桑珠孜宗名稱中意味著最高地位的贊美詞“桑珠”被取消, 僅保留簡稱“溪卡孜”。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批復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青島對口支援的原縣級日喀則市改名為桑珠孜區,也就把最吉祥如意的名稱又叫了回來。



東嘎鄉情遠希望小學,經歷了1996年、2008年、2020年三次建設、改建、擴建。小學1996年初建時還是土木結構平房,2008年青島援藏投資370萬元,對學校進行改擴建,原來的土木結構校舍改建成了2層樓的教學樓,并更名為情遠希望小學。2020年,青島市第九批援藏組再次投資800萬元,為學校新建一座4層新教學樓和一座學生宿舍樓。
這三張對比照片,第一張是在學校門口拍的,從中可以看出,校門和校舍完全發生了變化,校園內原先的土木結構平房教室變成了2層教學樓。第二張是在教室里拍的,圖中清晰可見教室內的設施設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三張照片則是孩子們上課的特寫,雖然校服發生了變化,但是孩子們學習時積極向上的精氣神一點都沒有改變。

教武場是日喀則市中心著名的商業區,現在老照片中的空地早已建上了密密麻麻的商業用房。教武場中心地帶現在正在原地重建,完工后將成為一處人氣旺盛的新商業綜合體。

山東路北接青島路,是日喀則市中心最重要的主干道,市委市政府均坐落在這條道路上。山東路上還有一座著名的建筑——山東大廈,由山東省第一批援藏中心組建設,并于1999年獲得由世界吉尼斯中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最高海拔城市中的最高大廈,是藏漢友誼、魯藏團結的豐碑。就是在20多年后的現在,山東大廈仍然是城市中最顯眼的建筑之一。山東路的變化可看出日喀則城市的快速發展和環境的提升。

珠峰路以珠穆朗瑪為名,可見其重要性。這條路是在1995年-1997年開通的,現在路兩側廣電、文化、旅游、企業等單位眾多,也是日喀則市區的一條重要主干道。

上圖中的土路是由甲措雄鄉通往市區的一條道路,現在已經硬化成水泥路面,路兩側也建起了不少廠房。畫面左邊的山叫乃桑日,山下的拉日鐵路于2014年8月建成通車,2021年6月25日,拉日鐵路開通運行動車組,可直達拉薩和林芝。

這是曲榮美塘路與上海路路口,老照片中那座造型別致的樓房,在1997年是一座新開的超市,名叫佳佳樂超市,當年很是紅火了一陣。現在,因為城區的擴大,城市經濟發展的外延,變成了一處處雜貨鋪,這也是所有城市老城區發展存在的共性。不過道路由土石路面變成柏油路面仍然見證著城市的發展。

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就在上一張照片中佳佳樂超市的東側,當時路面還在整修,道路上跑的是馬車、拖拉機。而現在,居民們開著越野車行駛在瀝青道路上。路兩側的兩層藏式民居,早已重建成3層的商業門頭房,給居民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仁布路在1997年基本就是日喀則城區的東部邊緣,再放東走就是農田了。老照片中所拍的樓房,是原縣級日喀則市老行政中心正在建設的辦公區域。據日喀則老居民回憶,這張照片里正在建設的樓房應該是當時的縣級日喀則市鄉鎮企業局、武裝部等部門的辦公地點。2006年-2010年,青島援藏組接力實施縣級日喀則市(現桑珠孜區)行政中心南遷至齊魯大道,帶動了南部開發,擴大了城市規模。仁布路的兩側現在變成了商業用房,老照片中可見的大院就是原縣級日喀則市機關大院,院內的白色樓房就是當年的老青島援藏公寓。這處大院后來開發成一座檔次不低的住宅小區。而1997年還在鋪設的硬化路面上,早已不見當年的牛羊,而是行駛著各色汽車。

這張照片中的江當輸水干渠,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江當鄉河段。該工程自1996年12月22日開工,邊建設邊受益,從1998年3月起開始發揮灌溉效益,至2000年10月基本建成,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據《青島援藏志》記載,當年青島市技術援藏干部作為建設單位技術負責人,提出的水毀工程技術通過了日喀則地區和西藏自治區江河辦的審查,保證了江當干渠和灌區開發建設的順利進行。江當輸水干渠工程的建成,是藏漢民族兄弟共同攜手、精誠團結的友誼結晶。



上面三張老照片中的女醫生名叫畢燕琳,是青島市市立醫院的一名麻醉醫生,1996年10月進藏后與同事一起讓以婦幼保健為主的小型綜合醫院市醫院(現在的桑珠孜區人民醫院)逐步走上正常的管理和業務開展的軌道。在這期間,援藏醫生們下鄉巡回醫療,“青島援藏醫療隊”的旗幟第一次飄揚在日喀則的田間村頭。當然,那時的條件還很艱苦,畢艷琳和同事們要走過青稞田,就在田間地頭給農牧民義診。
現在,青島援藏組成立了西藏首支由援藏干部和援藏醫生組成的“山海情·紅馬甲”醫療志愿者服務隊,利用業余時間深入偏遠鄉村送醫到家,開展重大疾病預防篩查、義診巡診。新照片中的兩名醫生分別是青島市市立醫院心內科醫生延榮強和普外科醫生劉璞。青島援藏積極籌措物資并創造條件,讓農牧民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援藏醫生們的工作環境也產生了巨大的提高,并能把優質的醫療送到更偏遠的鄉村,從而更好地緩解偏遠山村農牧民的就醫難、看病難問題。在桑珠孜區人民醫院現代化的遠程醫療中心內,醫生們再也不用用黑板來傳幫帶了,直接遠程連線青島市市立醫院,青島的專家們就可以在線遠程會診、遠程教學了。

照片上的地方位于318國道4679公里處,屬于拉薩市曲水縣桃花村,地處雅魯藏布江陡峭河谷地段。老照片中雖然只有幾棟平房,當年也是一處有名的停車休息的地方。現在,桃花村的這處地方重新改建起了2層藏式樓房,路邊的樹木明顯增多,山上架起了高壓輸電鐵塔,就連右側的那塊巨大山石也被水泥石塊護坡牢牢固定住。遠在1997年,日喀則市區也沒有幾條硬化路面,著名的318國道也只有在拉薩至日喀則段才是硬化路面,拉薩以東到林芝、日喀則以西到終點聶拉木縣,絕大部分路段還是土石路面。如今,318國道仍然是拉薩到日喀則的主要通道,但是沿路修建起了拉日鐵路,拉日高速部分路段已經通車,剩下的路段也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在不遠的將來,拉薩到日喀則將全程高速通達。(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張巖 王建亮 文/圖 )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