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發展海洋事業已成為全世界的廣泛共識。
對于海洋底色濃厚的青島來說,發展海洋經濟不僅是一直以來的天然使命,也是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開局之年,青島不斷加碼海洋經濟發展。
8月17日,青島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召開上半年海洋經濟運行分析及涉海項目招引推進情況專題會議,調度上半年全市海洋經濟運行、重點項目推進及招商引資情況,部署下一步重點工作。市委副書記、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惠新安出席會議并講話。

無論是基于區位與稟賦,還是從中央、山東賦予的重任考量,青島海洋工作都必須創一流、當排頭、走在最前面。
“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提高站位,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強化創新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勇當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的排頭兵。”惠新安指出。
從更廣闊的視野上看,這次專題會議不僅是青島城市發展的呼喚,更是這座海洋龍頭城市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國站位,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再認識、再檢視、再部署!
01、半年開了8次會議頂格部署
“向海則興,背海則衰”。圍繞經略海洋攻勢新階段任務,瞄準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標,上半年青島海洋經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半年報”。
青島市委海洋辦數據顯示,上半年,青島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增長21.9%,高于全市生產總值增速8.1個百分點;涉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1%,高于全市3.4個百分點。

經略海洋的核心在海洋產業,海洋產業發展的核心是海洋項目。今年,青島明確把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為“十四五”乃至未來十到十五年全市海洋發展的總目標,把“雙招雙引”、項目落地作為關鍵靶點,推動涉海項目引進和落地工作取得了“雙豐收”——
1-7月,全市110個涉海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252.4億元,開工率達到90%。這些項目的快速落地、快速開工、快速投產,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全市層面的頂格部署,工作協同有力。上半年,青島召開了市委海洋委第二次全體會議及6次專題會,重點工作及時部署、關鍵問題迅速反饋、重大事項高效調度,各區市、功能區、市直有關部門協同推進,為發展海洋經濟匯聚起合力。
事實上,為了凸顯青島特色、打造比較優勢,加強對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頂層設計,青島還成立了工作專班,赴深圳、上海學習考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修改、完善關于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意見和配套實施方案。借“他山之石”,青島這座“海洋名城”進一步明確了海洋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加強頂層設計之外,青島還在著力提升海洋科技策源力,加快涉海平臺建設。不久前,籌劃3年多、集聚中科院13家院所科研力量的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成,這座海洋科技的“航空母艦”在青島揚帆啟航;自然資源部剛剛公布的全國42個重點實驗室建設名單中,青島獨占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全市海洋領域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37家,全國領跑優勢更加突出。
海洋經濟是城市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力量,對青島而言尤甚。今年以來青島海洋經濟運行良好、成效明顯,為全市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作出了貢獻。
02、區市逐一自我剖析找問題
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問題和不足,為下一步的提速發展找準方向。
會議采取視頻形式,各區市、西海岸新區設分會場。會上,全市10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藍谷、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4個功能區逐一在線上進行匯報,梳理了各自的發展特色和成績,剖析了存在的發展問題,并給出了下一步的發展規劃。

市南區說,全區上半年涉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低于全市水平;社會化招商力度不足,資本化招商方式運作經驗也有所欠缺,在運用國有融資平臺等市場化思維方面實踐經驗不足。
市北區說,區內海洋產業分布發展不均衡,海洋藥物、海洋信息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全區現有海洋科技園區、海洋公共創新平臺數量不多、層次不高。
李滄區說,全區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比重僅為19.37%,涉海規上在庫企業僅有121家,海洋經濟總量整體偏弱;涉海項目投資活力不足。
嶗山區說,海洋經濟總體規模較小,產業帶動力強的涉海大項目存量有限、增量不多等問題仍需解決。
西海岸新區說,仍有個別項目受規劃因素制約未開工,能耗指標制約著臨港產業發展,水產品加工業仍受疫情影響。
平度市說,上半年受海洋產業類項目偏少、投資額較小等因素影響,海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存在下降情況,在建項目中,大項目占比不高。
萊西市匯報時更是直言,海洋經濟一直是其經濟發展的短板。目前,萊西存在涉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等問題,投資支撐不足,涉海大項目少,且缺乏海洋船舶、海工裝備等傳統意義上的高質量海洋大項目,對投資拉動作用小。
……
區市在海洋經濟發展上存在的問題,破具代表性。會議從全市層面,點出了青島全市海洋經濟發展問題:
全市提升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還沒有大的起色,特別是海洋制造業規模不夠大、質量不夠高、創新能力不足等,仍然是最大的短板。

海洋經濟工作推進不均衡,從1-7月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規模情況看,排第一名的區域完成了近80億元,而排名靠后的僅有1到3億元規模。
工作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個別區市還沒有成立海洋委,人員配備不足、工作力量薄弱。
海洋領域資源整合的效果還不明顯,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育用力度還不夠大……
問題不可怕,怕的是看不到問題,怕的是看到了問題卻得過且過。一場全市調度會,就是要說透問題,才能“有的放矢”為解決問題鋪好路。
03、提高站位,緊起來、跑起來
要發展,就要扭住問題一個一個突破,在解決問題中實現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在全國“海洋版圖”中,中央和省委都對青島海洋發展寄予厚望,把青島放在全國沿海城市“第一梯隊”。

2018年6月,總書記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考察時,就專門強調“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厚望囑托仍在耳邊。
6月23日,省委召開海洋強省建設工作會議,部署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青島被進一步賦予“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勇擔經略海洋先鋒”的使命。
要發展,就要增強責任感,站在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推動、承接黨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在青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要發展,就要增強緊迫感。上海、深圳、天津、青島、大連、寧波、舟山等城市都提出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上海涉海產業基礎雄厚、深圳開放發展優勢顯著、舟山經濟結構合理,在這條“賽道”上,“并跑城市”各有“王牌”。
前有標兵、后有追兵,青島稍有松懈就會掉隊,必須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加速形成有優勢、有特色的海洋高質量發展之路。
要增強創新意識。海洋充滿了奧秘,發展海洋、經略海洋的工作必須是創新、探索的。比如,青島正探索建設三產融合型海洋牧場綜合體發展新模式以及“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上風電+制氫”等海上風電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這些沒有經驗可循的發展道路都呼喚著青島勇于創新、率先作為。
扛牢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的“大旗”,青島必須在提升海洋創新能力、整合海洋資源等方面“干出”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經驗,才對得起“排頭兵”的地位。
“撲下身子”拼命干!青島要把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落到實處”。
8月已經過半,今年剩下4個多月的時間,青島要集中抓好總投資3600多億元的110個重點項目,必須下更大力氣推進涉海重大項目建設,培育壯大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
服務保障必須跟上,在項目落地、開工上以“辦成事”為結果導向,“以成敗論英雄”;要素要跟著項目走,加強對土地、資金、審批等要素環節的支持保障;細化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才能做到進現場、解難題、促開工、促投產。

青島擁有涉海科研機構數量,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以及全職在青涉海院士數量均居全國首位。海洋科研優勢是一張發展王牌。
但青島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仍然較低。相關調查發現,中國海洋大學和青島科技大學的本地轉化率約為40%,黃海水產研究所不足30%,中國石油大學不足20%,還有的高校本地轉化率不到1%。
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就率先要解決好海洋科技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的問題,避免產學研合作“貌合神離”。
要突出“多方互促”,推動駐青涉海科研院所更好地參與全市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突出“成果轉化”,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政策體系,強化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完善市場化人才評價體系,探索改革職稱評定方式和薪酬獎勵制度,將科研轉化成果價值、企業認可度等作為考量依據。
目前,青島已形成比較完整的海洋產業體系,有20多個海洋產業門類。但不可否認,海洋類制造業項目偏少,海洋科技基礎研究人才居多、應用型研究人才偏少等問題仍然存在。
這就是“雙招雙引”的價值所在。對青島來說,要結合區域產業特點,用發展眼光和戰略思維引進項目。要知道,不僅僅是引進一個項目,更要通過一個項目,形成一個產業集群,引進一批科研院所,招引一批科研人才和技術人才。
責任再壓實!青島要增強海洋經濟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海洋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方方面面的責任都落實了,方方面面的力量都激發了,才能寫好海洋發展這篇大文章。
當前青島發展海洋經濟,既處在攻堅突破的關鍵期,更處在大有可為的機遇期。一場主題會找準了問題、理清了思路,相信青島的海洋發展一定能應該更澎湃的新動能!
作者 | 耿耿 編輯 | 疾風

往期精彩內容正在開發,歡迎關注!如果您有意見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