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8日訊 “浜”“灘”“渡”“涇”“浦”“江”……為什么上海有那么多以“氵”命名的地方?為什么上海人是“東逛逛西逛逛”,而不是“南逛逛北逛逛”?為什么外灘和陸家嘴兩個城市地標都與金融有關,且都在黃浦江邊?浦東陸家嘴以前是工業區,為什么金融貿易區設在這里?一江一河建設的歷史底蘊與現實意義在哪里?
日前,上海市檔案館原副館長、上海市委講師團黨史學習教育專家宣講團成員邢建榕,在實訓單位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的一場講座,吸引了專業實訓干部的關注。邢建榕以《從外灘到陸家嘴——一江一河建設與上海城市地標的形成》為題,從外灘——城市近代化的起源之地,陸家嘴——上海五大工業區之一,開發開放——從跨越蘇州河到跨越黃浦江,生活秀帶——期待新空間新地標的產生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并結合大量史料和圖片,從一個全新角度展現了上海城市的歷史脈絡和空間轉化。

近代溯源:外灘確立了上海城市空間和風貌的高度
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因水而生,因水而居,因水而興。黃浦江、蘇州河、外灘、浦東、楊浦、青浦、洋涇、肇嘉浜、董家渡等地名都跟水有關。上海關于黃浦江兩岸規劃的指出,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沿岸是上海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是強化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空間載體。
外灘能夠成為一個黃浦江邊的城市地標,除了其金融、建筑等方面特點為大家熟知外,其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也是近代上海城市的一個范本。外灘有一定規劃也有相應配套,形成了城市格局的起點,也是上海城市風貌的一個起點。外灘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一個景觀的概念,上海缺乏自然山水景觀,但由外灘打造的全新城市景觀,令人耳目一新。外灘是近代上海城市空間西方化布局的典范,具有時代的特點,但確立了上海城市空間和風貌的高度,對于中國近代城市化發展路徑和格局影響很大。在近代后的中國城市進程中,外灘常被其他江岸城市所模仿,卻難以被超越,外灘兩個字,迄今仍是一塊金字招牌。
上海不僅是一個“燈紅酒綠”的商業性消費城市,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基礎。近代以后,陸家嘴與楊樹浦、滬西、南市、閘北同為上海五大工業區。某種程度上來說,陸家嘴跟外灘幾乎是同步開發的,只是定位不一樣。外灘作為一個高端商務區,陸家嘴以其瀕臨黃浦江,水運有相當的優勢,加之對岸就是浦西外灘,地價相對低廉,在上海開埠后受外商企業青睞,以貨運倉庫碼頭和船舶修造業為主,與虹口地區一樣,成為上海早期碼頭工業區。陸家嘴也是上海工人運動的發祥地,誕生了上海最早的一批產業工人。

開發開放:從跨越蘇州河到跨越黃浦江
陸家嘴起步并不晚,但發展比較緩慢。一方面,黃浦江兩岸交通的隔滯不便,是浦東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直到浦東開發開放以后,1991年南浦大橋開通才得以緩解;另一方面,浦東浦西基礎不一樣,定位也不同。新中國成立以后,兩岸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明顯。1958年,上海城市居民的92%、工業的95%都集中在浦西。此外,浦東還存在區域變化不定的問題。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謀劃開發浦東。1983年,時任上海市長汪道涵明確提出開發浦東,之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持續推進浦東開發。1986年10月13日獲國務院批復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提出在陸家嘴附近形成新的金融、貿易中心,成為上海市中心的延續部分。一直到1990年中央正式批復同意,浦東開發開放才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1988到1994年,鄧小平同志連續七年在上海過春節,他對浦東的開發非常關心支持。1994年鄧小平最后一次在上海過完春節,他特地叮囑上海市委負責同志:“你們一定要抓住20世紀最后的尾巴,這是上海最后的機遇!”

浦東開發開放以后,逐漸解決了過江難問題,黃浦江從此真正成為上海的中心之河、城市內河,上海城市面貌和格局煥然一新。如果說上海在近代化階段,跨越了蘇州河,而真正跨越黃浦江,則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這是不同層面上的新發展起點。此后才有各種可能:世博會、一江一河建設、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城市更新,到現在世界會客廳、世界級濱水區建設等等,為上海打造更加有文化、有溫度、有品質生活的城市空間奠定了良好條件。
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在于超越外灘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和城市新地標正在形成。
為什么是陸家嘴?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具有深厚的積淀和歷史底蘊,也使改革開放以后的上海,具有打造現代國際金融中心的底氣。陸家嘴作為金融貿易區,雖然其開發成本最高,但基礎設施和人氣效應最好,有利于形成浦東開發開放的正面形象。地理位置上面臨黃浦江,對面就是曾被稱為東方華爾街的外灘,可以借助于對岸的金融輻射力,連成一片,組成一個更加強大的金融中心,形成新的金融集聚效應。今天的浦東,以占上海五分之一的面積,四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了全市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全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陸家嘴建筑體量已遠超外灘,每一棟摩天大樓,都是一條垂直的金融街,金茂大廈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建筑面積,超過了外灘沿街所有老建筑面積的總和。可以說陸家嘴的形象、功能、效應都達到和超出了原有的預期。

未來空間:濱江“生活秀帶”與岸線腹地聯動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進博會上講到,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之所以發展得這么好,同其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緊密相連。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楊浦濱江,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習近平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
去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提出,把更多公共空間、綠色空間留給人民,建設好“一江一河”,建設好“生活秀帶”,讓市民更加便捷地獲取公共產品、更加舒心地享受宜居生活。
今年7月9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調研浦江兩岸規劃時提出,要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濱水區建設,一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貿易、文化創意、科創研發功能匯聚地,二是人文內涵豐富的城市公共客廳,三是具有高能級生態效應的城市生態廊道。濱江公共空間貫通要進一步向上下游延伸,實現與岸線腹地聯動發展。

建設好一江一河,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這是一江一河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涵。同時,在一江一河的建設中,要延續好歷史文脈,再造城市空間,建設更加具有溫度,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濱水區,需要有打造新的城市地標的愿景,這是時代賦予上海的機遇。上海是一個光榮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征程中,上海一定能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孫麗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