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7月13日訊 嶗山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提高“知曉率、參與率、準確率”3個目標,突出抓好“控源減量、無害處理、循環利用”3個重點,探索實施“分類精準化、推進全域化、城鄉一體化、參與多元化”4項機制,建立健全“責任鏈條夯實、宣傳教育覆蓋、設施配置規范、末端處置減量、執法監管有力”的5項體系,形成了“城鄉共治、城鄉同步”的“3-3-4-5”管理模式。助推了開放創新怡居的山海品質新提升。
優機制、明責任,夯實責任鏈條
一是完善責任落實機制。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區、街道、社區三級責任清單和部門任務清單,并把垃圾分類納入物業考核評級范圍,層層壓力傳到,夯實工作責任。二是完善考核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區對街道、街道對社區、物業企業”層級考核機制。三是完善聯動機制。壓實黨政機關、學校、集貿市場、酒店餐飲等公共機構監管部門責任,形成推動合力。四是落實監督激勵機制。在區廣電中心設立專題節目,對好的及時宣傳推廣,對不認真履職、監管責任落實不力的部門單位和重復反彈問題及時曝光并跟蹤報道整改情況。
強引導、造氛圍,宣傳教育全覆蓋
一是“九個進入”廣宣傳。堅持宣傳在前、引導在前,采取主題活動、入戶宣講、桶邊指導等10余種形式,推動垃圾分類宣傳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軍營、進企業、進酒店、進商超、進窗口,每月開展活動30余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3萬余份,在17條市政道路、150余處公交站亭設立宣傳海報,利用樓宇亮化開展“垃圾分類 美麗嶗山”“垃圾分類 青島有你”等公益宣傳。二是“四支隊伍”做示范。以機關黨員干部、家庭婦女、志愿團隊和中小學生“四大群體”為切入點,示范和帶動周邊群眾。三是“三支隊伍”嚴督導。建立了區、街道、社區垃圾分類檢查員、分類專員和分類督導員三支隊伍,從源頭引導居民、督導分類,逐步實現垃圾分類“家家都做、人人都會”的新行為、新習慣。
打基礎、建體系,設施配置科學規范
一是完善宣傳設施,完善了生活垃圾分類公示欄、宣傳欄、指示欄,“三欄”建設,做到了投放桶點位置清楚、管理信息準確、作業信息明晰、紅黑榜監督有效。居民區或單位設置分類宣傳設施,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二是完善投放設施,在投放上,實施定時、定點投放模式,推行督導員駐桶指導,提高了分類準確率。三是完善收運體系,推廣“投口朝外、成列排放、桶蓋合并、桶體整潔、對號收運、車走地凈”標準,配備廚余垃圾車、其他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類收運車輛51部,優化調整收運線路18條,實施分類收運。
建設施、再利用,末端處置減量
建設完成了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有害垃圾歸集點,建成投用了建筑混合廢棄物、大件垃圾、廚余垃圾、易腐垃圾等末端處置設施,做到了有害垃圾規范收集、可回收物應收盡收、易腐垃圾精準分類、其他垃圾處置到位、建筑廢棄物和大件垃圾資源再利用。截至目前,處置建筑垃圾7600余方,處置廚余垃圾1700噸,處理大件垃圾185余噸,生產生物炭32噸,比去年同期生活垃圾減量2400余噸,節約處置經費近80余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全媒體記者陳勇 通訊員 孫良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