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8月18日,國新辦就《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負責人李華強表示,將要求網約車平臺企業規范自主定價行為、降低過高的抽成比例,設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向社會公布。
所謂“平臺抽成”,是指乘客支付的打車費和司機收到的車費之間的差額,這部分錢也稱為網約車平臺服務費。網約車平臺運營是有成本的,當然應該收錢,但問題在于一直以來都收得不明不白。平臺抽成比例有多少呢?新華社此前調查顯示,平臺抽成少則20%-25%,經常在35%左右,有的甚至達到50%。司機和乘客之間則流傳著“高達35%”的說法。眾說紛紜的背后,是這一數據的高度不透明。平臺“我的地盤我做主”,直接導致了網約車司機權益受到擠壓,而隨著打車費價格的上漲,廣大消費者也淪為受害者。
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市場經濟是價格經濟,是以買賣雙方以雙方都需認可、都愿認可的價格,提供和接受產品、服務的經濟。網約車平臺“抽成比例成謎”顯然違背了這一點。用書面語說,這不符合商業倫理;通俗點說,就是欺負人,欺負網約車司機。相比于網約車平臺,司機是分散、無組織的個體,處于天然弱勢地位。在平臺算法之下,司機很容易被誘使超時勞動、疲勞駕駛,從而造成勞動報酬、休息時間等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此前,在輿論聚焦之下,有平臺回應稱 “類似極端情況下的訂單占比不高”。這話是真是假無從判斷,在公眾知情權無法保證的前提下,人們免不了用“最大的惡意來揣測”,會造成困擾,也有失公允。
如今,相關部門明確表示“規范自主定價行為、降低過高的抽成比例,設定抽成比例上限”,顯然有利于保障司機群體的權益。這是管理部門應盡的職責。不容忽視的是,網約車平臺越來越多,網約車司機群體也越來越龐大。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236家網約車平臺企業,取得許可的網約車駕駛員超過351萬人。如此龐大的群體,如果不講商業規矩,所造成的破壞性無疑是巨大的。這一直接影響全民出行的行業不能成為“脫韁野馬”,讓資本自己說了算。目前,網約車行業早已出現巨頭,在市場份額中占明顯優勢,在這種情況下,透明是必須的,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如果說前些年對網約車行業的監管一直是“包容審慎”,那現在也到了應該”完善監管“的階段。也應該看到,此次仍然是相關部門對”網約車平臺企業“提出要求,而非一刀切,步子邁得并不算大,企業仍有自主調整改善的空間。
按照常識,一個行業、一門生意,“有利可圖”才是健康的、可持續的。網約車行業同樣如此。但一個逐步成熟的行業,應該是透明的、規范的,不能先以高補貼、低收費來吸引新司機入坑,然后再任意提高抽成比例,讓人在不明不白中就被“收割”、被“宰割”。一個企業不能如此,一個行業更不能如此。這不僅傷害了特定群體的自主擇業權,也會對市場生態造成戕害。
設定抽成比例上限,有利于讓網約車行業飛越迷霧。只有讓網約車司機跑得更明白,才能更舒心,更順暢。只有讓乘客、司機與平臺實現三方共贏,這個行業也才能更長久,前途更光明。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