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4日訊 8月19日,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九期協商活動舉行。本期協商活動由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承辦。市政協委員、職能部門代表、專家學者在活動現場,共同就“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主題展開熱議,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數據共享水平較低。一方面,審批環節多系統并用的現狀,制約了數據的打通共享;另一方面,部分機構數據電子化進程較慢,也影響到了共享數據的質量。”市政協常委、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院長孫法柏曾經對青島的行政審批工作進行過系統性調研,他建議,青島應從整合行政審批系統入手,以審批信息與資料信息共享為基礎,盡快推進數據開放、共享。
項目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對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我市“項目落地年”,項目建設比較集中,對項目的審批、監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青島全面啟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精簡審批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政協委員調研的情況來看,我市工程項目建設審批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審批權限下放后,各區市審批標準不一的情況相對突出,影響了項目推進。
“權限下放的目的是通過審批提速和流程再造,讓企業感到更便捷。權限下放后,如果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反而加重了企業的負擔,那就失去了權限下放的意義。”孫法柏建議,有關部門應牽頭對區市行政審批環節進行梳理,能統一的盡量統一,讓企業和市民辦事有章可循,不再遭遇“一事一議”。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協商活動中,政協委員紛紛表示,優化“四新”經濟發展環境,青島需要加強法治化建設。
孫法柏表示,當前,青島的立法體系、政策體系相對比較健全,但法律法規、政策的執行效果還有待提升。部分企業反映政府招商時承諾的土地、資金等政策不兌現,在一些項目的招標時,條件設置偏向于大型企業,對小企業、科技初創企業關注度不夠,相關部門需要在后期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改進。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