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老家在日照,已經多年沒回來了!這次我到日照上大學,特意囑咐我放寒假時給他帶日照大饅頭回去!”
在日照大學城上大學的小李,放寒假前特意找到了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奎山街道的李村,說出了年過八十爺爺的心愿。
日照李村花饃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里,馬德彩和李申彩一聽,立刻和面、攪拌忙活開了:一斤二兩的大饅頭,寓意好事成雙;用菠菜汁和面捏出的長春藤繞饅頭一周,寓意生命長青;用火龍果汁和面做出的粉色壽桃饅頭,祝愿老人長壽百年……六個大饅頭,兩人整整忙了一個上午!
晾涼、包好,將花饃交給大學生,馬德彩還不忘叮囑他:“代我們問老人家好!咱李村的花饃,就是地道老日照大饅頭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李村花饃,家的味道、年的烘托
看著母親揉面,孩子們就不肯走了;看著雪白的饅頭上了鍋,孩子們都圍著鍋臺轉悠……熱氣騰騰中,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出鍋了!母親遞過一個來,顧不上燙手,歪頭就是一大口!那軟糯、那香甜,熱熱地在口中打一個圈,急急咽下,迫不及待再去咬第二口……
在“60后”孫洪學的記憶中,大饅頭是童年的味道,更是媽媽的味道,同時,也是年的味道。
“小時候,過年時跟著母親去走親串門,每次都帶上兩個大饅頭。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里,平時只能吃地瓜干,白面饅頭是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睂O洪學說,記憶里,爺爺常在過年時做棗山餑餑、面魚、小兔子、老鼠等等,在李村,家家戶戶祖輩流傳著年節蒸花饃的習俗。2014年,孫洪學當上李村村主任,和村“兩委”一班人在琢磨“一村一品”的鄉村振興戰略時,他們想到了李村的花饃。
花饃是中國民間面塑品,也稱“面花”,孫洪學所在的李村素有“花饃之鄉”的美稱,蒸花饃的習俗已有百年歷史。每逢新年、節日、生日、婚慶、壽誕、嬰兒滿月等重要場合,村里巧手婦女蒸制的花饃都是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
加入時令蔬果汁拌成的七彩面團被老面引子發好后,在普通的剪刀、菜刀、小叉子的輔助下,象征多福多壽的“棗山”,寓意團圓的“花好月圓”,一個個精巧可人、顏色鮮亮的花饃在媳婦們的巧手下相繼誕生。
多年在外做生意,孫洪學對青島王哥莊大饅頭早有耳聞,決定把花饃作為特色農產品發展后,孫洪學前后去了四次王哥莊,新上拌面機、壓面機、大口鍋等設備,并改進農村慣常做法,不用竹篦,改用鐵板蒸,“采用鐵板蒸,饅頭受熱更均勻,同時,采用木柴燒火,不僅入口松軟、口感香甜,底部還會形成一層焦黃的‘糊咯渣’!又香又脆!”
2014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李村舉辦了四次花饃大賽?!耙话阍谵r歷臘月初五到初八舉辦,‘過了臘八就是年嘛’!不為別的,就為了找回過年的感覺,把新年過得更有年味,把年味烘托得更濃些!”
蒸花饃,巧手巧心思
5公斤面,2公斤水,若是麥子濕些,就得估摸著少放幾兩水,若麥子干,就得多放點水;秋天發酵溫度要定35℃,臘月里就得定38℃;發酵定時30分鐘,得來回翻看,形狀變了,就快關停,不然蒸出的饅頭就會裂紋;隔著門玻璃看到小刺猬一變“胖”,就得關停發酵機,否則身上的小刺就立不起來……
李村的花饃,雖然幾乎全部采用傳統做法,可是要做得光滑漂亮、惟妙惟肖,還是有許多細瑣的技巧。娘家與婆家同在李村的馬德彩總結了這些“獨門秘笈”?!八悴簧厦伢牛龆嗔司瓦泼鰜砹恕!?5歲的馬德彩對于李村花饃的傳統習俗也是個“明白人”:村里有娶媳婦的都要訂喜餑餑,訂29、39、49或59個喜餑餑,新郎新娘訂下結婚日子,給親戚送日子時,就得擱上兩個喜餑餑;生了孩子要“送祝米”了,也得訂喜餑餑,給來“送祝米”的親戚“壓提奩”(回禮),“過去都印上個紅喜字,或印個紅點,現在講究衛生,都貼個小小的紅心……”
“小豬頭”一兩八一個,寓意你發我也發,大饅頭一斤二兩一個,寓意好事要成雙……這些老話、吉利呱,馬德彩張口就來,這份巧心思,在花饃大賽的作品上,又體現出更多的與時俱進?!罢€沒通知辦花饃大賽呢?”一進臘月,李村的媳婦們都坐不住了,村頭巷尾,見面招呼都不忘問一句。每年大賽只有三四十個名額,都怕知道晚了就報不上名了。“你今年蒸的什么花?”“你想了什么新鮮點子?”一發通知,媳婦們見面的問候語就變了,都是關于花饃大賽的話題?!皬男睦锍?!”馬德彩自豪地笑著?!榜R到成功”“春暖花開”“豐兆鼠年”……每年的花饃大賽,馬德彩都獲獎,“不光是造型美、工藝巧,還得心思巧,評委們還得聽咱講解寓意呢!”
“李村俊媳婦”,原生態的鄉味呈現
桑葚、藍莓、南瓜、紫薯……每年從春天起,孫洪學就開始盤算:需要囤哪些水果在冷庫里,找村里農戶種南瓜、紫薯,并且預訂下來,為秋冬蒸花饃做準備。
2018年,李村花饃被列入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已是李村支部書記的孫洪學成立李村花饃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村里50個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到王哥莊考察、引進設備、邀請師傅教授花饃造型……傳統的李村花饃,加入了更多的創新元素。
本村種的小麥,農戶自產的南瓜、紫薯,村民開的磨面坊,自備的攪拌機、壓面機、發酵機,燒木柴的大鍋……從地里田間到案上桌上,李村花饃的食材全程可控、全部天然。“黃色的是南瓜,紫色的是紫薯,粉色的是火龍果,綠色的是菠菜,完全沒有任何色素和添加劑。”孫洪學從冰柜里取出做好的花饃,“咱莊戶人出門就愛帶自己做的特產,就像自己家種的花生打的油、自己家養的笨雞下的蛋,這花饃也都是自己的材料、自己親手做的!”
2018年,孫洪學為李村花饃注冊了商標“李村俊媳婦”。日照李村花饃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為全村農戶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同時,合作社也對外承接訂單,尤其是中秋節和春節前最為忙碌。
就在前幾天,合作社還接到了網絡訂單,對方想做一個大壽桃。傳統文化的回歸、綠色天然的食材,使花饃不僅在年節時成為烘托氣氛的食物主角,同時,在生日慶典上也越來越受歡迎?!坝绕涫抢夏耆说膲垩缟?,花饃做的壽桃比奶油蛋糕更得老人喜愛,傳統的又是懷舊的,同時又是健康的、綠色的,口感也適合大眾口味,就是家的味道、團圓的氛圍!”孫洪學說,過年蒸花饃是傳統,蒸花饃大賽是傳承這項非遺的一個途徑,而把李村花饃做成產業、推向市場,才是讓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互相融合、永葆生命力的最好方式。(日照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