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任性”是個貶義詞。
每當有人說“你怎么這么任性”的時候,其中總有一種指責的意味。
可現在,不一樣了。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開始羨慕那些任性的人,羨慕他們可以活得自由又自我。
01.
朋友小琳就是這樣一個“任性”的人。
20多歲時,我們走的都是自由戀愛的路,小琳卻接受了父母的包辦婚姻。
小琳和小武同歲,兩家是世交,高中時小武就出國留學了,他們也就沒了聯系。
我們都勸小琳三思,別因為自己有過兩次失敗的戀情就草率行事。
可小琳說:“雖然兩人分開多年,想法和習慣有些不同,但這些都在我的接受范圍之內。
小武學的是西方油畫,我喜歡有藝術氣息的男生。
最主要的是兩家知根知底,我不用費盡心思地去了解一個人,去了解一個家庭。”
孩子5歲的時候,小琳和小武鬧起了離婚,原因是小武有了外遇。
我們勸小琳再給小武一次機會,就算為孩子著想也要保全家庭。
可小琳說,她在感情方面有潔癖,她不容許自己的感情里有暇疵;
就算她和小武離了婚,也會成為朋友,他希望孩子能繼承小武身上的藝術氣質。
如今,40歲的小琳開始創業,她和小武仍然是好朋友,女兒經常跟著爸爸學畫畫,繪畫技藝相當了得。
02.
我曾和小琳探討過“任性”這個話題。
說到為何能由著自己的性子生活,小琳說:“可能是因為我很了解自己吧。
從小我就很自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相信自己能挺過去?!?/p>
小琳說,小時候父母工作很忙,從五、六歲起,她就經常一個人看家。
她能安排自己的生活,能自己買東西,會算計錢怎么花,遇到心里害怕時,她就去找信任的人幫忙。
每次她跟父母講述自己的經歷時,父母都會夸她“很棒”,慢慢地,她就覺得自己很自信,沒什么事能難住她。
原來,很多人不敢“任性”地選擇,都是因為不自信,而不自信的最大原因,就是不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最早是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來的,它指的是,你清楚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知道自己的好惡、原則、價值觀,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而且,你對自己的認知,是持續的、穩定的。
你認同這樣的自己,這就是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是一個人作出選擇的基礎,一個自我認同高的人,會更明確自己的原則,選擇什么人交朋友、談戀愛,選擇什么樣的職業,怎么發展自己。
自我認同越高,越容易作出并堅持自己的選擇。
03.
但事實是,很多人都沒有小琳這樣的篤定。
他們的自我認同,往往會出現以下三種問題:
a.自我認同延緩
這是大多數人的一個狀態:還在探索階段。
這時候,不太明確自己到底是誰,想要什么,做決定的時猶猶豫豫、瞻前顧后。
這樣的人,最容易焦慮、糾結和迷茫。
不過,處于探索中的人,隨著自我認識越來越多,自我認同感就會越來越高。
b.自我認同混亂
這種人,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都特別低。
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么,也很難為自己做決定,很少幫自己爭取什么。
容易得過且過,走一步算一步。
c. 自我認同早閉
之前有個傾訴者求助,說想改變老公,他一直沒上進心。
問了才知道,老公從小到大,從沒有過零花錢。
什么時候買什么,都是婆婆說了算。衣服是婆婆買,飯是婆婆做,工資卡也歸婆婆管。
這個老公完全按照媽媽的意志在活,這是一種自我認同早閉。
很多媽寶男,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因為有媽媽包攬一切,所以,過早終止了自我探索,不再思考這些問題了。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他們的自我認同感。
04.
那么,這種高度的自我認同,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是通過他人認同。孩子天生就會認同自己的父母。
尤其在小時候,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沒有是非分辨能力的時候,他們會通過父母的視角來看待自己。
如果父母覺得孩子是有價值有能力的,孩子就會認同父母,認為自己是有價值有能力的。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評價非常低,認為孩子無能無用,那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是糟糕的人。
毫無疑問,小琳從父母眼里,看到了一個特別棒的自己。
現實中的家長,太難做到這樣了。
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便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自己的需求是不對的,不合適的,不應該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從“爸媽覺得我不該要”,變成了“我不想要”“我不需要”,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混亂。
這種情況會導致他們不敢按照內心去做選擇;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害怕作出的選擇是錯的,而不敢做決定。
但其實,他們不是不想要,只是不知道,或者不敢要。
05.
如何更任性地活出自己?
a. 努力了解自己,允許自己體驗
先問問自己:我想要什么?可能你想了半天,答案是:我不知道。
這個不知道的背后,其實是缺乏探索。沒嘗試過,不知道哪個更好,更適合你。
那就去嘗試,去體驗,去感覺。然后,相信自己的體驗和感覺。
當你真正體驗了,才能知道“你的感覺”到底是什么 。
b. 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喜好
有個朋友說,剛換了26字母鍵盤輸入法,不太習慣。
我說:你習慣什么,就用什么啊。
他尷尬地笑“我習慣九宮格,可他們說用九宮格的都是老年人”。
因為擔心被說“落伍”“像老年人”,他就放棄了習慣的輸入法。
當他意識到后,迅速把鍵盤換了回來,說:
“我就喜歡九宮格輸入法,怎么了?這是我的手機?!?/p>
c. 學會自己做選擇
自己做選擇,就意味著要自己負責。
想一想最壞的結果,并告訴自己,不管是什么結果,我都能承擔。
當你自己做的選擇越多,你會發現,你越自由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d. 列出想要的原因和理由。
記住,不管什么理由,都沒有錯。
比如,我想要A,因為別人都有,我想要B,是因為便宜,我想要C,是因為顏值高,而且我沒用過……不管什么理由,都值得你去支持,去實現。
其實,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自我認同。這確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慢慢來,多給自己一點兒時間去了解自己。認可自己,喜歡自己。
這樣,以后你也可以果斷地作出選擇。(作者|阿慧)
生活中,你是個“任性”的人嗎?小時候的你經常被父母否定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有心事,找慧姐,慧姐會解小心結。(互動郵箱:zaobaoqingsu@126.com) 更多內容請關注“觀?!A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