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抵抗日寇的侵略,近400名膠東子弟將熱血灑在了萊西市大青山一帶。抗戰勝利后,作為解放區成立的首批民主政權,當時的萊陽縣萌山區人民政府決定建塔紀念抗日英烈,這座紀念塔就位于如今萊西市南墅鎮萌山村。當時的萌山村位于國統區和解放區的交界處,隨時都會發生激烈的戰斗,只有61名烈士的信息被刻在碑上,還有300多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8月25日記者從萊西市人民檢察院了解到,檢察機關依法向有關部門發送檢察建議,要求履行法定職責,及時對殉國烈士紀念塔周邊環境及附屬設施予以維護整治。

萌山區殉國烈士紀念塔。
驅車一小時尋訪抗日遺跡
近日,圍繞萊西市的紅色資源保護問題,結合正在開展的青島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巡查工作,萊西市人民檢察院開展院領導巡查活動,檢察長劉振帶頭上山進村,對全市的紅色資源進行摸底巡查。
檢察官在查看紀念塔的保護情況。
7月底,他們來到南墅鎮萌山村。萌山村是有名的抗日根據地,今年還被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評定為全省100家紅色研學基地之一。檢察官們發現,這里路況十分復雜,從萊西市人民檢察院出發,40公里的路程需要開車一個小時才能到達。
巡查發現紀念碑周邊有破損
在村里老黨員的指引下,巡查組圍著大青山、繞過當地的北墅水庫,驅車一路顛簸來到一座小山下,大家又順著山路行走了一段時間,在樹林中發現了萌山區殉國烈士紀念塔。
巡查組發現,紀念塔西側一塊刻有“殉國民兵紀念碑”字樣的碑石基座出現破損,通往紀念塔的道路臺階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此外,在塔周邊不遠處的地面上,散落著破舊的花圈竹架、紙花、塑料膜等物品。
當年300多名烈士被隱去姓名
據當地老黨員介紹,抗戰勝利后,作為解放區成立的首批民主政權,1946年的萊陽縣萌山區人民政府決定建塔以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
聽著老黨員講述紀念塔的故事,檢察長劉振心中泛起了波瀾。當得知根據近年的統計挖掘,原萊陽縣萌山區在抗日期間犧牲了近400名烈士,為了保護活著的人,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300多名烈士被隱去了姓名時,劉振感到紀念塔的現狀與未來的命運像重擔一樣壓在了肩上。經過與萌山村支部書記趙國智一番交談,劉振和檢察官們認為,紀念塔雖然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地理位置偏僻,知曉度不高,小山下的蓄水水庫管理嚴格,少有人員來往,加之缺乏資金支持,該處文物維護情況不容樂觀。
整治維護紀念塔周邊環境
回到檢察院后,檢察長劉振立刻組織相關人員召開會議研究討論。萊西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向萊西市有關部門發送檢察建議,要求相關部門履行法定職責,及時對萌山區殉國烈士紀念塔周邊環境及附屬設施予以維護整治,保持莊嚴、肅穆、清凈的環境和氛圍。
“革命先烈們將生命奉獻給這片土地。沒有英烈們的浴血斗爭,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時刻銘記他們,讓他們的忠骨得到最好的安息,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公益訴訟是檢察機關的重要職能之一,作為公共利益的守護者,我們檢察人員有義務為保護這些弘揚愛國情懷的紅色陣地發揮自己的作用。”萊西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振表示。(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卓毅 通訊員 吳淑范)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