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5日訊 今天是清明小長假的最后一天,觀海新聞記者從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了解到,清明節期間,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接待前來祭掃的市民群眾、駐青部隊官兵及大中小學校學生等群體12000余人次,11萬余人通過小程序、“青島英烈網”等參與線上祭掃。

同時,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正廳也于近日向市民游客開放,與原有的抗戰館、軍魂館共同營造崇尚英雄的氛圍,讓市民游客在祭掃英烈的同時以更加直觀的形式感受英烈事跡、接受黨史教育。
紀念館正廳以“信仰之光”為主題,重點展示了青島黨組織建立到和平建設時期發生在青島的重大歷史事件及鄧恩銘、王盡美、李慰農、劉謙初等102位著名烈士事跡。整個展館以中共黨組織成立的時間為起點,記錄了青島第一個黨團組織、第一位共產黨員、第一個工運高潮、第一位犧牲的共產黨員等青島革命歷程中的八個“第一”。展陳以中共青島革命斗爭發展史為脈絡,共分為《信仰的力量》和《時代的先鋒》兩個篇章,分別展現了殖民主義者侵占青島、青島工人大罷工、學生運動、解放青島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青島的偉大成就等重大歷史事件。“時光長廊”設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著名烈士墻,展墻上24位烈士是千千萬萬革命志士的縮影,他們視死如歸,不怕犧牲,帶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苦難屈辱的黑暗走向勝利解放的光明前景。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專業大三學生孟翔宇在參觀展館后說:“我注意到,很多烈士在犧牲時都和我現在一樣,只有二十幾歲,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處那個情境,能不能做出那樣的選擇呢?我覺得這也是我和革命先烈們在思想上存在的差距。革命英烈們為了人民解放而前仆后繼、不懈奮斗,作為一名黨員,也是一名法學專業的學生,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學好理論知識,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孟翔宇表示,在校期間,學校也常通過組織觀看電影、參觀烈士陵園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為更好弘揚烈士精神,動員廣大市民群眾參與到緬懷革命英烈、接受黨史教育的實際行動中,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還在革命烈士紀念館設置了“銘記·朗讀亭”,打造線上閱讀新模式,為祭掃群眾提供了英烈事跡創新閱讀載體。記者在現場看到,朗讀亭內收錄了大量英烈事跡相關文章、詩歌等,依托運營后臺實現朗讀、錄制、分享、學習四大功能于一體,祭掃群眾誦讀結束后,屏幕上出現二維碼,手機掃碼便可生成朗讀作品分享至朋友圈,有不少市民游客在朗讀亭前排隊體驗。

“共產黨員——這是一個極尊貴的名詞,我加入了共產黨,做了共產黨員,我是如何的引以為榮呵!從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周同學在朗讀亭內讀完“紅色家書”版塊中方志敏烈士的《我是個共產黨員了》文章節選后仍然難以平復激動的心情,他說:“革命烈士以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榮,甚至將生命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也要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