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海岸新區小雨點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主任孫偉強
投身公益二十載 用愛心點亮希望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5日訊 “公益這條路是個漫長的征程,是會上癮的。”西海岸新區小雨點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主任孫偉強坦露自己在公益路上奔波二十余年的經歷時,如此表達。前段時間的河南暴雨,孫偉強第一時間到河南滎陽馳援,為災區人民派發救災物資,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我們首先對當地鎮村的災情進行評估,將這些評估情況形成調研報告后,根據當地災民的實際需求派發救災物資。”孫偉強告訴觀海新聞記者,他是趕著凌晨的航班抵達了河南,周末是在河南抗洪救災現場度過的。

河南暴雨期間,孫偉強第一時間到河南滎陽馳援。
像此次參與救災一樣,投身公益至今,孫偉強的業余時間早就已經不屬于自己了。工作時間他是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糧食收儲中心的工作人員,業余他是一名公益人士。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在敬老扶困、助學幫殘、救災救援的路上一直堅持。但是,他幫助過的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他的父母70多歲了,身體都不太好需要人照顧,采訪的前一天他又給母親買了治腰疼的藥送回王臺街道的老家。
孫偉強還是兩個女兒心中的好爸爸。因為常年忙于公益,他陪孩子的時間很短,但是在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綜合素質很高,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他還是愛人眼中的最美丈夫,愛人是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的教師,不僅在學校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家里的大事小情也得由她來安排,因為丈夫這么多年都在幫助別人,對家庭或多或少是疏于照顧的,“我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用在公益事業上了,好在家人是理解的。”
孫偉強是1998年參加工作的,那時候他每月拿出一部分工資去資助困難家庭的孩子。“父母從小就教育我要有愛心、要樂于助人。我是在農村長大,知道很多農村孩子的生活條件并不好。等自己掙錢了,就覺得可以幫助別人了。”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孫偉強與公益連在了一起。2008年5月,他又發起成立了小雨點公益,用自己滿腔的熱情,帶出了一支優秀的志愿者服務團隊,用實際行動點亮了志愿服務的明燈。
2012年9月18日,孫偉強得知家住靈山衛街道開山口村的小超超獨自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家庭收入有限,經濟困難。因為父母失聯,小超超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對他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影響。了解到孩子的情況后,他當即決定幫助這個孩子和家庭。從此,他帶領小雨點的志愿者們隔三差五的來到小超超家中進行幫扶,在生活和學習上,他給予了孩子和這個家庭無私的愛。長達9年的時間,他扮演了孩子父親的角色,承擔起了一個父親的責任,給了孩子足夠的照顧和疼愛。不僅解決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問題,還解決了他因父愛缺失造成的心理問題。孫偉強的陪伴讓小超超從一個性格孤僻的孩子變回了充滿童真歡樂的少年,小超超也向他敞開心扉,親切地喊他“孫爸爸”,與他分享成長中的歡樂與哀愁。
像對小超超的陪伴一樣,孫偉強為了關愛困境兒童,他和志愿者們的足跡已經遍布西海岸新區的所有鎮街,他們通過走訪學校和家庭,對困境家庭兒童建立受助對象檔案并制定具體措施。他和志愿者走進困境家庭兒童學校或者家中開展生活好習慣養成教育、自護教育、勵志感恩教育等陪伴活動;向困境家庭兒童發放心愿卡搜集心愿,對搜集到的心愿進行分類、整理、審核,組織志愿者和廣大愛心人士,幫助其實現一個心愿……截至目前,孫偉強已經累計開展系列定期或不定期的牽手關愛活動1800多次,服務困境家庭兒童5000人次,從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進行關愛行動,讓他們享受到物質幫扶、感受到精神慰藉以及社會的人文關懷和人心溫暖。
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孫偉強參加公益服務總時長達11200多小時,通過各種形式籌集了500多萬元愛心款和物資用于幫扶弱勢群體及各項公益活動支出。小雨點公益團隊發起多種公益項目,涉及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空巢老人、留守困境兒童等多個領域,逾10萬人受益;他創建的社會工作聯合會、公益慈善服務中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幫助需要幫助之人,為社會做有益的事,這是我的信條。公益這條路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讓公益志愿者精神傳遍于社會的每個角落,為建設和諧社會和美麗家園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孫偉強說。(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萍)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