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濟”項目海試成功的畫面,至今在鞏小東的腦海里印象深刻。
鞏小東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低頻水聲通信項目負責人,那天,他帶著項目組成員來到舟山群島海域,緊緊盯著剛研發成功的低頻水聲通信機。
“3,2,1……”隨著倒計時結束,“您好,美濟2號,我是美濟1號。”我國自主研發的低頻水聲通信機在大海上發出了第一條信息!頓時海上歡呼聲與掌聲響成一片。
這是海儀所奮戰6年,突破海外技術壟斷及層層阻隔獲得的成果。它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有了一部自主知識產權的“可以在水下發送短信的手機”。也是因為這項成果被反復驗證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前不久浦發銀行與海儀所簽署協議,將提供6000萬元貸款支持海儀所包括低頻水聲通信機在內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國產水聲通信機邁向市場增添助力。

遭遇海外設備禁運,我們自主研發實現“全國產化”
水聲通信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進行水下遠程信息傳輸的有效技術手段,低頻水聲通信機就好比是一部可以在水下發送短信的手機,對于各類海域環境下的海洋監測及水下通信網絡建設意義重大。
“‘美濟’,取名自我國南海的美濟島,是我們水聲通信項目的內部代號,大家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愛國情懷,立志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低頻水聲通信機。”鞏小東介紹,2014年,美國研發的低頻水聲通信機對中國實施了禁運政策,企圖遏制我國海洋領域發展。海儀所長期從事海洋儀器設備研發,于是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該設備,目標是實現“全國產化”。
海儀所開始攻關低頻水聲通信機的各個核心部件。其中,通信機的換能器類似于手機的天線,換能器的好壞關系到整個系統的通信速率和通信距離。海儀所科研團隊吸取教訓,決心減少對國外的依賴。經過長期研究試驗,最終研制出可媲美國外進口產品的換能器,實現了換能器的全國產化。

通信效率可達150個字/秒,科研民生領域都兼用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時至今日,美國的低頻水聲通信機仍對中國處于禁運狀態。但是,海儀所科研人員研發的國產低頻水聲通信機整體水平已經超越國外產品。“經過多次測試,該設備水平方向通信距離7公里,垂直方向達到全海深,通信速率可以達到2400bps(每秒約150個漢字)。”鞏小東說。
除了用于海洋科考等科研領域,低頻水聲通信機還有很大的民用價值。據鞏小東介紹,在遠洋漁業中,該設備可與拖網內傳感器連接形成“水下網位儀”,實時傳輸拖網內魚類的數量數據,減少起網時因“空網無魚”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潛水活動中,“蛙人低頻水聲通信機”可實時監測和傳輸水下人的狀態,并進行信息交流,減少因信息傳輸阻礙造成的生命傷亡;在海上風電領域,該設備可以實時監測海底設備的腐蝕情況等,便于及時發現和維護。
“我們計劃今年內將水聲通信機進行產業化運營,爭取在科技金融資金支持下,加快生產線建設,盡早將國產水聲通信機打造成貨架產品。”鞏小東說,在未來,他們還將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打造系列化產品,服務于海洋強國建設和民生領域發展。(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