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北麓,鰲山灣畔,依山向海的青島藍谷,是海洋科創平臺、創新人才的聚集地,是我國經略海洋、走向深海的橋頭堡。
作為海洋科技“國之重器”集聚區,近日,青島藍谷再添“國字號”力量。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今年5月底開始整體搬遷,如今已基本落戶青島藍谷東部基地。海地所東部基地以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地質調查中心為目標,共建有9棟單體建筑,為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研究、實驗測試、海洋地質信息化和數據處理等科研發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保障,也為肩負著海洋強國建設使命的青島藍谷增添了新的“科技底氣”。
“回望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后,在山東的第一個考察站就選擇了青島藍谷。”青島藍谷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三年來,青島藍谷牢記總書記關于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的殷殷囑托,以建設“世界藍谷”為目標,不斷夯實海洋科技創新源頭引領地位,加速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面推進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為推動海洋強國戰略、青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科創平臺林立成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一大批全國全球“頂尖”技術成果落地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位于青島藍谷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考察時強調,“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我們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定要抓好。關鍵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
發展海洋科研,突破關鍵技術,極為重要的著力點是能夠打造和聚集海洋科創平臺,而這正是青島藍谷的巨大優勢。目前,青島藍谷先后引進、建設了全國唯一、世界第七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全國唯一、世界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國家深海基地等27個“國字號”科研機構,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24所高等院校在這里設立校區或研究(生)院,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海洋水下設備試驗與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70余個國家、省、市級科技創新平臺在這里落戶。眾多“國字號”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創平臺集中林立,加速著海洋科技創新,一大批海洋領域“國之重器”紛紛在藍谷誕生、匯聚并頻創佳績。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科研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在管華詩院士團隊努力下,“藍色藥庫”開發進入快速發展期,形成“聚集開發、梯次產出”的發展態勢;“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最大滑翔下潛觀測深度達到10619米,再破世界紀錄;設計了世界第一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并實現開工建造;世界最大自主航行的集裝箱商船“智飛”號和國內首艘無人駕駛自主航行系統實驗船“智騰”號成功下水;10MW級垂直軸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國內首套重大技術裝備先行示范;全省首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示范項目——易華錄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園區試運營;“黑珍珠”波浪滑翔器、華興水下機器人等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據統計,青島藍谷海洋科技成果累計獲得各級科學技術獎勵20余項,其中國家獎4項。
海洋科考是認識海洋的重要手段,青島藍谷擁有龐大的海洋科考船隊,成為海上移動科創平臺。目前,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的深遠海科考船隊達32艘,形成了以青島為核心、輻射全國的綜合性海洋科考船、設備、岸基共享體系。近日,隨著海地所搬遷至青島藍谷,其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項目也迎來新的建設節點,船舶調度中心、生活周轉庫兩座主體建筑完成封頂,二次結構正在加快施工。不久的將來,隨著海地所大洋鉆探船以及北部碼頭的完工,世界第三艘萬米大洋鉆探船將從這里啟航,進一步加碼青島經略海洋的力量,提高深海資源勘查開發與大洋科學研究原始創新力。
累計引才8000余人,構建海洋人才創業匯聚地

根植海洋高新特色,依托海洋領域眾多科研平臺、科考船隊,青島藍谷迅速擴展“朋友圈”,吸引了包括院士在內的眾多高層次人才在此創新創業,呈現出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涉海精英人才等優勢要素集中聚集的良好態勢。
天津大學“海燕”團隊水下滑翔機關鍵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便是代表之一。據介紹,該團隊已有超過10年的水下滑翔機研發基礎,來到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后,作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天津大學部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可以免費搭乘科考船進行海上實驗,并通過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搭建的學術平臺與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技術從而得到快速發展。2020年,團隊研發出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達到10619米,再次刷新世界紀錄,開啟了水下滑翔機萬米觀測應用的新時代。
當然,海洋人才匯聚青島藍谷,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不斷落地轉化,既源于科創平臺支撐,也離不開青島藍谷 “店小二”服務精神。以青島海舟科技有限公司為例,2018年,孫秀軍教授作為中國海洋大學“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層次引進人才來到青島藍谷,開啟了波浪滑翔器研發創業之旅。為加快企業研發、成果落地,青島藍谷為公司提供了1500平方米研發及中試場地,全力支持其獲得了國家重點專項資助經費600萬元,并推動其與眾多“國字號”科研機構對接合作,鏈接涉海資源及客戶。如今,被稱為國內波浪滑翔器研發“第一人”的孫秀軍不僅實現了波浪滑翔器的產品落地,填補國內空白,而且其“黑珍珠”系列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我國的各類海洋觀測任務,年產值以3至4倍的速度快速增長。
像孫秀軍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日前獲得“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稱號的楊旭東,提及入駐青島藍谷兩年以來獲得的優質服務,贊不絕口。在環保抑塵劑研發領域,楊旭東成立的青島睿鴻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國內抑塵劑青島標準,為揚塵治理提供了“海洋方案”……記者采訪楊旭東時,藍谷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作為睿鴻鑫企業“一對一”服務專員,正全方位著力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材料審批、資金等問題。楊旭東說,青島藍谷建立起的一對一幫輔企業專員制度,提供找資金、找場地、找市場、找合作伙伴、找政策“五個找”服務,解決了發展過程中諸多難題,促進了企業順利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得益于雄厚的海洋“家底”以及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青島藍谷已引進各類人才8000余人,其中,新引進或培育省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300余人,包括院士80余人,省泰山系列工程人選80余人。與此同時,2021年上半年已新增注冊企業800余家,其中,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00家,超過去年總量64%。
聚力“雙招雙引”,發展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術及裝備三大主導產業

當前,青島藍谷正在由創新資源集聚期向產業發展期過渡,以平臺思維促進海洋創新成果就地轉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發展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術及裝備三大產業,同時成立了眾創服務、高端服務、金融服務等三大支撐產業的配套服務。
推動海洋產業發展,青島藍谷把突破“雙招雙引”作為經略海洋攻勢的最關鍵任務,進一步激發創新發展活力。今年上半年,青島藍谷新簽約項目90余個,其中,涉海類項目13個。新增市場主體800余家,同比增長47.3%,實現項目數量和質量兩個“大幅提升”。
據介紹,依托引進的華為(青島)海洋科技產業園、深遠海200萬千瓦海上風電融合示范風場等涉海高端項目,青島藍谷正以華錄山東總部基地等項目為龍頭,打造國內領先的海洋大數據與信息產業集群;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藍色藥庫、威剛生物、華賽伯曼醫學細胞生物有限公司等為依托,打造海洋生物產業集群;以國家深海基地、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等項目為龍頭,打造海洋技術裝備產業集群。
“為加快三大產業發展,青島藍谷成立藍谷科技中介服務平臺,集聚15家中介服務機構,為入駐藍谷的企業提供涉及法律、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務。”藍谷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圍繞“有技術”和“要技術”兩個群體完善服務體系,他們還通過發起成立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創業聯盟等方式,征集梳理300余項可轉化成果,多管齊下推動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效率。據統計,2020年青島藍谷新增技術合同交易額近9.5億元,同比增長6倍,其中本地轉移占比52.4%。2021年1-7月,技術合同交易額同比增長36.88%,本地轉化占比66.32%。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將殷殷囑托轉化為生動實踐,青島藍谷正向著總書記擘畫的前進方向,加快書寫奮發向上的藍色詩篇。(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