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30日訊 對于“十四五”總體目標,深圳將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的現代產業體系。2025年GDP超4萬億,世界500強超1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5%。重點任務方面,將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打造戰略性高新產業發展高地;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打造全球服務經濟中心城市……

“不能只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低頭拉車,是踏踏實實、埋頭苦干;抬頭看路,是心懷目標、穩步向前。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對于一個區域、一座城市至關重要,正如行業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一樣,產業規劃一定要告訴當地做什么產業,從國際國內產業發展趨勢、市場容量、技術水平等多方面論證。昨天下午,青島市第六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在駐地舉辦第六季第四期“青深學堂”,聚焦產業規劃布局,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產業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力合產業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戰國作《從戰略到實施:產業規劃的四個邏輯》報告。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產業規劃不是簡單地給出產業方向,其背后需要一整套邏輯體系做支撐。”劉戰國從區域產業邏輯、區域發展邏輯、產業演變邏輯、產業落地邏輯等四個方面,系統闡述了產業從規劃到落地的全過程。
1980年廣佛肇經濟體的GDP是91.32億,深莞惠經濟體是16.31億;而到了2019年,廣佛肇的GDP是36628.42億,深莞惠是40587億。那么,這種經濟逆襲是如何實現的呢?“20世紀80年代,廣東四小虎:順德、南海、中山和東莞。當時之所以把順德排在第一位, 更看好內生型經濟的順德,因為順德最代表廣東。”劉戰國介紹,當時,順德已經擁有了科龍、容聲、美的、格蘭仕、萬家樂等品牌,東莞還在做簡單的代加工,而順德已經做完了整個產業鏈,東莞還只是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環節。現在來看,順德還是在原來的整個產業鏈,而且產業的影響力也還在持續強化。但是,東莞在產業鏈上已經走完了從簡單代加工-OEM-ODM-自主創新(oppo/vivo/華為)。可以說,經過40年的發展,順德一直在量變,但東莞實現的是質的增長。這也可以說正是深莞惠經濟體逆襲的背后原因,是一種產業代際的逆襲。

眾所周知,深圳是一座十分重視產業規劃的城市,各區都有著各自明確的發展定位。房價上漲、產業外遷、寫字樓閑置率上升,輸入型紅利、全球化紅利的消失,“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于地處深圳中心城區的福田區來說,金融業占GDP比重超七成,服務業占GDP比重超九成。如何在高密度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城市中心,讓科創產業成為區域轉型突破的新動力,破解高成本擠壓的“空心化”宿命,福田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去年,《邁向“中央創新區”——福田區都市型、分布式、智能化課題研究報告》發布,福田的城區定位將從“中央商務區”轉變為“中央創新區”。

“福田區充分把握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空間布局復歸城市核心區的契機,實施重點組團重塑行動,提升都市型科技創新區重要承載空間,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梅彩片區、華強北片區形成布局合理、精準定位、優勢互補的都市型分布式智能化科創區。”在劉戰國看來,創新區背后的兩個機制就是服務業的科技化,以平安為代表;科技企業入駐中心區。

區域發展邏輯方面,一個區域產業功能選擇,是制造、研發還是辦公?劉戰國認為,這需要從區位、要素等角度識別區域優勢,從區域演變、條件改善等角度找到未來機遇。至于產業如何再出發?新舊功能轉換,是產業發展的一次再出發。“深刻理解區域自身的產業邏輯,要搞明白究竟是怎么走向成功的,這是產業再出發的根基;要深刻理解新產業布局的邏輯,新產業是怎么運作的?需要的關鍵支撐要素是什么?二者的結合就是產業再出發的關鍵點:找到屬于自己的產業機會!”劉戰國說。(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超 文/圖)
責任編輯:管佳宇